战争,催生了一场伟大的白内障技术革命
2021-10-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内障是当今世界上第一致盲眼病。白内障在没有混浊之前,是清澈透明的,它有一个专有术语名词---晶状体。假如把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机,事实上眼球也确实像照相机,那么,晶状体就相当于镜头,眼底就相当于底版。晶状体一旦发生混浊,就叫白内障。一旦得了白内障,视力就会逐渐下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最后可以完全失明。毫无疑问,白内障到了一定程度时,必须要把它摘除掉。但这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晶状体具有一千多度的屈光力,也可以这样理解,它具有一千多度的远视度数。一旦这个混浊的晶体被摘除,视力大多也只能达到朦胧看出一米左右的程度。一定会有人说,可以戴眼镜啊。是的,可以戴眼镜,但就像上面曾讲到的,需要戴一副一千多度的凸透镜眼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度数远视眼镜。眼镜十分沉重不说,这种眼镜提高的视力也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存在特别明显的光学视觉缺陷。手术后戴眼镜,看东西是弯曲的,因此有人说白内障手术后戴眼镜的人是"生活在抛物线世界里的人"。再加上眼球需要不断运动,而眼镜是相对不动的,病人眼中的"抛物线世界",会像蛇一样不断地扭曲,这让病人十分不舒服。尤其是单眼手术时,仅在一只眼睛上戴这种如此高度数眼镜根本不可能,因为两只眼睛由于度数差别太大,根本"搞不到一起"。看来一定要想个办法……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伟大的想法"竟是一位正在读书的医学生提出来的。这个学生"异想天开"地建议,白内障取出来后,再往眼球里放一个带度数的人工晶体,这样就解决了上面说的那些难题。这个学生的老师,是英国的著名眼科医生郝诺德·瑞德利。显然,学生给自己的老师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天大难题。说难,是因为放入眼球的人工晶体必须要满足几个最起码条件:透明性好、对眼睛没有伤害、尽可能地重量要轻。郝诺德·瑞德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材料能满足这些条件。有一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一个司空见惯却没有让他注意的现象突然启发了他,让这件事出现了戏剧性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郝诺德·瑞德利发现,许多眼睛受伤的飞行员的眼球里有小的玻璃碎片,这些小的玻璃碎片是机舱盖的有机玻璃。令他吃惊的是,这些小碎片竟然可以在眼内长期存留,与眼球相安无事,不会引起眼睛太大的组织反应。观察了大量类似病人后,郝诺德·瑞德利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飞机有机玻璃可以用来制作人工晶体。在恩尼斯特·福特的帮助下,成功地制作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枚人工晶体。不过,恩尼斯特·福特在这项工作的开始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他并没有使用制造飞机的有机玻璃,而是使用了当时英国伦敦皇家化工公司生产的一种更为先进的医用有机玻璃。年11月29日,成为现代白内障手术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日子,英国医生郝诺德·瑞德利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当然,现在的人工晶体与郝诺德·瑞德利医生那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不但制作材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种类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琳琅满目,相互争奇斗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