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洗澡的顺序您做对了吗最全的健康生

2021-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治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吃饭、洗澡的顺序您做对了吗?最全的健康生活顺序,别做错了

关心健康的人,对事关健康的任何小事都不会忽视,比如关心洗澡时先洗脸还是先洗头,吃饭时先吃菜好还是先吃肉好……

这种“健康无小事”的态度值得大大表扬!我们也会尽所能做好您的健康顾问,现在就告诉你最全的健康生活顺序!

洗澡顺序:

洗脸→洗澡→洗头

先洗头再洗脸,这种洗法可能会堵塞脸部毛孔。

洗澡时热水一开,会产生腾腾蒸气,毛孔遇热会扩张,如果你没有先将脸洗干净,脸上积累了一天的脏东西,便会趁你毛孔大门开启之时,潜入你的毛孔。而且随着毛孔的扩张,而深入到皮肤深处。经常如此,堵塞毛孔的脏东西会越来越多。所以,洗澡时要先洗脸。

洗头后洗澡,洗澡时水温可以偏热,这样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将身体汗垢彻底排出。

这个时候再洗头发,对头发也好,头发在温热氤氲的水汽中得到充分的滋润,发质更柔顺。洗发水的营养成分不仅能被充分吸收,在揉洗过程中,头发也不易受到损伤。

吃饭顺序:

先喝汤→素菜→主食搭配荤菜

对于普通人,先吃饭还是先吃菜,并没有严格界定。但是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而言,还是建议遵循“喝汤→素菜→主食搭配荤菜”的进食顺序。

因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热量较低,进食时先吃这些食物,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适当抑制食欲,还能延缓胃排空时间,防止餐后血糖迅速增高。(医院营养科营养师武韬)

最后吃主食和荤菜,摄入量自然就会减少,从而能控制油脂的摄入。

先吃生食→后吃熟食

先吃生食,后吃熟食。生食中如果有水果,先吃水果。因为水果消化最快,可以率先通过胃肠完成代谢。如果先吃饭,后吃水果,水果可能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混合发酵,产生胀气,影响消化。

先吃生食,生食可保存食物中大量的酶,包括各种消化酶,有利于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如果先吃熟食,血液和肠道中的白细胞迅速增加,会感到疲倦,而吃生食后则没有这种反应。

先吃低血糖指数食物→后吃高血糖指数食物

因为高血糖指数食品,进入体内后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代谢障碍,加剧肥胖、“三高”、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而先吃低血糖指数食物,则会避免或减轻上述问题。

涮火锅顺序:

先涮豆制品和菌藻类→涮青菜→涮肉

很多人吃火锅时,习惯先涮肉后涮菜,但从营养上来说,顺序应该颠倒过来。

最好先涮豆制品和菌藻类,煮十五分钟以上,吃起来比较安全,同时还能提高汤底鲜味,然后涮青菜吃,之后再涮肉。先涮菜可以“垫垫底”,减少肉类摄入量。(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臧全宜)

逛超市顺序:

长货架期→短货架期→冷冻食品→冷藏食品

超市里有些食品,需要在低温下储藏,如果进超市先拿了这些,再逛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才回家,温度超过了保持温度,可能会造成品质严重下降,甚至提前败坏。

所以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不要管超市的货架顺序是什么样的,最好按以下顺序买东西:

1.长货架期,又不怕压的产品,如米面粮油、罐头、不用冷藏的包装食品;

2.短货架期,但可以在室温下放至少一两天的产品,如蔬菜水果等;

3.冷冻食品,如速冻饺子、冻肉等;

4.冷藏食品,如巴氏奶、冷鲜肉、生鱼片等。拿完这些食物之后,不要再四处游逛,要马上去结账回家。

刚起床顺序:

先刷牙→后喝水

早晨起来空腹喝水对身体好,缓解便秘,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如果喝水前不刷牙,那就相当于喝了一杯掺杂牙菌斑的混合液体。

因为夜间牙齿上残存的食物残渣或污垢易与唾液结合、沉积,形成牙菌斑及牙结石,如果不刷牙直接喝水,会将细菌和污物带入体内。所以建议先刷牙再喝水。(解放军第医院口腔科主任李雅彬)

外用药使用顺序:

先用溶液剂→再涂抹软膏剂

蚊虫叮咬导致皮肤瘙痒、皮肤感染等情况时,很多人会选择用外用药,但外用药也分有溶液和软膏,该怎么用呢?

对于同一个患处,当溶液和软膏需要同时使用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用溶液剂,等创口干爽后再涂抹软膏剂,以巩固疗效。使用软膏、乳膏剂时还应先清洗干净皮肤,涂抹后轻轻按摩可提高疗效,但皮肤有破损、溃烂不建议涂抹。

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眼部的哪些病变

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眼部的哪些病变?

Q1

在糖尿病患者中,眼的各种组织均可受糖尿病性代谢紊乱的影响而发生糖尿病眼部的其他病变,其中以视网膜病变最常见,另外还有糖尿病性白内障、角膜病变、青光眼、麻痹性斜视及玻璃体积血等。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如何发生的?

该怎样治疗?

白内障是糖尿病引发的眼科疾患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大多发生在年轻患者,称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时间要早,发展更快,主要表现为远近视力均减退,发展缓慢,早期戴合适眼镜还可以保持良好的视力。

有时有多视现象。严重时白内障可发展到视力下降至0.1或只能看见眼前手指数。有糖尿病患者发展较快,从初发期到成熟期,各人不同,有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不等。白内障发生的原因是眼球内的晶状体核脱水硬化致混浊,年龄愈大,混浊程度愈甚。老年人血中谷胱甘肽、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减少,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如缺硒,血中氧的含量下降等,使晶体局部新陈代谢障碍,晶体蛋白变性,引起混浊;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出现代谢紊乱,并使房水浑浊,更加快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还有长期吸收紫外线等辐射线也是一个原因。

糖尿病性白内障首先要控制糖尿病,血糖长期高服降糖药物血糖未控制达标者,要尽早应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可用白内停,障眼明等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要预防白内障的发生,老年人尽量减少灯光下近距离工作及阅读的时间,适当地补充一些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条件的可服谷胱甘肽。彻底治疗方法是做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还可做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要控制好血糖,手术后要及时检查眼底。

糖尿病性青光眼是怎么回事?

应用哪些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并发青光眼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且青光眼的发生多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患者中以并发闭角型青光眼占首位,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次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男性略多于女性;另外还有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他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出现眼胀、眼痛、头痛、恶心等症状,白天视物呈蒙雾状(雾视),夜晚看灯光则有虹视(有彩虹围绕灯光),测眼压高。

青光眼治疗的方法是降低或控制眼压,促使房水排出,因此根据青光眼的病因病机,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医院遵循医嘱)

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首选药物治疗,先用β‐受体阻滞药抑制房水生成,如0.5%噻吗洛尔(噻吗心安)、0.25%贝特舒等;眼压控制不满意加用缩瞳药,如1%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等,使小梁网间隙增宽,促进房水排出;通过单用和联用两类药品仍不能控制眼压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1%肾上腺素,该药也能增加房水排出。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满意,宜采用激光小梁成形术,术后常辅用药物治疗。通过上述治疗眼压控制仍不理想,只能选用手术治疗。术前眼压较高者可用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口服甘油或静注20%甘露醇,尽可能使眼压降至正常。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一经确诊,首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只限于为手术作准备及手术后眼压控制不良或手术危险很大等情况下。急性发作期患者眼压高,应先用药物降眼压,首选20%甘露醇静滴,必要时可用1%毛果芸香碱和噻吗洛尔点眼,或加用乙酰唑胺口服。有条件时可作激光周边虹膜打孔,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或激光瞳孔成形,解除瞳孔阻滞。术前要使眼压降至正常,眼压控制后,检查房角,如50%以上房角开放,仍可选择虹膜根切术,否则应选择小梁切除术等滤过手术。术后眼压控制不良者应用药物辅助治疗。

3.恶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的处理需特别谨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条件许可时首选全视网膜光凝术。晚期青光眼丧失视功能,有严重疼痛,出现大疱性角膜炎时,可选择睫状体冷冻或眼球摘除。青光眼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诊断,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行眼科检查,必要时做青光眼排除检查。

患糖尿病时为什么会出现角膜病变?

有什么表现?如何治疗?

Q4

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角膜病变是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角膜病变,继发性是指糖尿病患者行眼科手术后所引起的角膜并发症。糖尿病时山梨醇通路代谢异常,使山梨醇在组织中大量堆集,由此造成细胞内的高渗状态,使细胞外液渗入引起细胞水肿,特别是雪旺氏细胞的水肿。因细胞缺氧导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肌醇代谢的异常使神经组织内肌醇含量减少,导致了神经兴奋传导速度下降。糖尿病患者的角膜上皮的基底膜和前弹力膜连接较正常差,特别是上皮修复时的滑动及有丝分裂过程较慢,这可能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病理基础之一,而细胞的神经供应对正常上皮的有丝分裂亦是至关重要的。

角膜知觉减退是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基本病变;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则是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角膜上皮屏障作用减低或丧失。随着病情加重,必然会引起角膜上皮糜烂,继而发展成角膜溃疡且反复发作,易继发感染致眼内炎。

出现糖尿病角膜病变时临床上以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角膜溃疡、干眼症为多,需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促进代谢药物,如维生素A、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酯、乙基吗啡滴眼液、复方维生素B2滴眼液等。角膜基质炎患者在严密观察及抗生素配合下小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角膜溃疡患者局部可应用氯霉素滴眼液、卡那霉素滴眼液、色甘酸钠眼液等;合并细菌感染者,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麻痹性斜视?

如何治疗?

Q5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复视、斜视、眼肌运动障碍、眩晕及走路不稳等,当遮盖一眼时,症状会好转。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应及时进行眼科治疗。其病因主要是糖尿病长期控制不良,高血糖毒性导致神经病变,使支配眼肌的神经发生病变,并可同时伴有营养神经的小血管病变,使眼肌活动障碍而发生斜视等表现。治疗主要为控制血糖,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糖尿病病情稳定者可考虑行三棱镜或手术矫正。

尿酸总是高,怎么办?看这里

在中国,一个危险的健康杀手正悄悄在人群中蔓延。它隐藏在冰啤、海鲜等高嘌呤食物中,也躲避在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里。

目前,受累的人群已高达1.2亿。它就是痛风的罪魁祸首,高尿酸血症。

在8月20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复旦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国际论坛上,医院风湿科主任邹和建教授作了题为《UptoDate: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争议》的精彩报告。邹教授主要就“尿酸值到底降不降?”“怎么降?”两大话题展开,并生动形象地将降尿酸常用的三大治疗药物比作风格各异的三位歌者,轻松幽默地介绍了他的痛风诊治新观点。

不走寻常路,高尿酸应该这么定义!

正常人的血尿酸值男性约为3.5-7.0mg/dl,女性约为2.5-6.0mg/dl。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的血尿酸值在绝经期后接近男性。

鉴于性别差异,指南与教科书常将高尿酸血症进行分开定义,将男性的阈值定为7mg/dl,女性则为6mg/dl。

邹和建教授特别指出,应用两个标准不仅会引起尿酸值在6-7mg/dl这一灰色地带的患者诊断不明确,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争议。因此,他建议将高尿酸的定义统一于7mg/dl,即

正常饮食情况下,非同日两次检测,不分性别、年龄,血尿酸水平超过7mg/dl,即为高尿酸血症。

当谈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成因时,邹和建教授也有不同的观点。他提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起传统将肾脏排泌功能降低作为引起高尿酸的主要原因,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是更符合国情、更切实际的原因。

谁需要降尿酸?一个口诀就能搞定!

由于痛风发作时症状突出、难以忍受,大多数痛风患者都会在发作期间进行相应的治疗。然而,能长期坚持降尿酸者却很少。

哪一类痛风患者需要治疗?应如何治疗?这是目前治疗痛风必须清楚的两大重点问题。

对于降尿酸的指征,国内外各大指南各执己见。美国风湿病学院ACR提出以每年痛风发作2次为指征,而EULAR则将年轻患者出现1次典型痛风发作并伴有尿酸增高为标准。

那么,确诊为痛风但血尿酸不高者是否要降尿酸?降或不降,目前也有“左”“右”两派意见。

激进派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理基础,它不仅会导致痛风的发生,还可累及人体多个系统,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积极地降尿酸治疗。

一组关于尿酸与肾脏损害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入选的51例肾功能不全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连续1年联合降尿酸治疗的患者肌酐增长率降低了50%。这就意味着降尿酸治疗能缓解肾病发展进程,维持患者肾功能稳定性。

而保守派则认为仅有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转变为痛风。“全民降尿酸”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让服药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而且保守派对高尿酸会增加心血管事件也表示质疑,他们认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并不意味着高尿酸与心血管事件有着因果关系。

尽管界内争议声此起彼伏,邹和建教授用一个简易口诀便解决了“降不降?怎么降?”这两大难题。

邹和建教授提出的“降尿酸法则”——

①对于血尿酸值处于7mg/dl-9mg/dl的患者,应以6mg/dl为初级治疗目标;

②若合并肾脏损害者则应以5mg/dl为最终治疗目标;

③以尿酸值在7mg/dl作为治疗基准,若尿酸值在8mg/dl并合心血管危险因素,应开始降尿酸治疗;

④若尿酸值处于9ml/dl或更高,则所有的对象均需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界的三大“名流”

1.别嘌醇——歌声优美,有点残缺

在西方,别嘌醇长期作为降尿酸治疗的首选药物。它能从“源头”控制尿酸,阻止嘌呤向尿酸的转化,并能用于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然而,别嘌醇的严重不良反应,却让它在国内的使用广受争议。在使用别嘌醇的痛风患者中,药疹发生的概率为2%,其中半数为严重药疹,更有30~50%因严重的药疹而死亡!

研究表明,别嘌醇的不良反应特异地与HLA-B基因相关。在中国,约有12%的中国人HLA-B基因阳性,这也就成为了别嘌醇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最大阻碍。

使用说明:

?任何患者起始剂量不应超过mg/d;

?CKD4期患者或者CFR<30ml/min,剂量减至50mg/d;

?上述剂量很难控制血尿酸,可每2-5周逐渐增加剂量;

GFR≥30ml/min,每2-5周增加mg;

CKD4期以上,每2-5周增加50mg。

邹教授结合别嘌醇的药物特色,将其比作双目失明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并指出,痛风患者HLA-B检测阴性者,可以将其作为首选。

2.苯溴马隆——略带忧郁,长青不老

苯溴马隆也是降尿酸治疗中的一位强将。它能有效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降低血尿酸浓度。

药物特点:

?强效抑制URAT-1的活性,减少肾小管S1/S3段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从尿液中排泄;

?6%经肾脏排泄,可用于血肌酐水平<μmol/L和GFR>20ml/min的肾功能不全患者;

?偶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等,在中国人群中并未见严重肝损伤。

(苯溴马隆能有效减少近曲小管S1/S3段对尿酸的重吸收)

使用说明:

①中度或严重肾功能不足者及孕妇慎用;

②服药时每日同时加服碳酸氢钠3g,饮水量不小于1.5~2L,以维持尿液中性或微碱性;

③高尿酸血症及尿结石患者,其尿液pH值应调节在6.2~6.8;

④服药期间如痛风发作,建议所用药量减半,必要时可服用秋水仙碱或消炎药以减轻疼痛;

⑤不宜与水杨酸类、吡嗪酰胺类、利尿酸、噻嗪类利尿药合用。

由于苯溴马隆的不良反应较轻,药物效果较显著,适用于没有肾结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邹教授打趣地将其比作忧郁歌者姜育恒。

非布司他——小试牛刀,广受瞩目

非布司他因其较高的生物利用度(47%)及双通道排泄的特性,成为目前颇受好评的一类药物。此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也能使用。

然而,国外有研究表明非布司他能增加心血管风险,亦有HLA-B阴性患者服药后出现严重药疹的案例。但这也说明,与别嘌醇不同,非布司他的不良反与HLA-B基因表达无关。

邹教授称,对于无条件检测HLA-B且经济条件允许(每片售价20元)的痛风患者,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痛风的预防用药怎么吃?

邹教授指出,目前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有80%未经规范预防用药治疗。由于用药初期可出现小范围的血尿酸波动,甚至诱发痛风发作,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往往很不理想。

预防痛风,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的用药方法:

开始降尿酸治疗时,

?首选秋水仙碱0.5mg,qd或bid;

?或小剂量萘普生mg,bid;合用质子泵抑制剂;

?二线用药:对于使用上述药物无效者,可采用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d)。

秋水仙碱治疗的三大危险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与细胞色素PA4/P糖蛋白抑制剂(如比格雷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地尔硫卓,环孢素等)联合使用时,药物剂量需减少(骨髓抑制风险);

?肝脏功能不全;

?肾脏功能衰竭:神经肌病风险。

因此,若存在上述危险因素,需降低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合并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秋水仙碱的用法如下:

?CCr35-49ml/min:秋水仙碱0.6mg,qd;

?CCr10-34ml/min:秋水仙碱0.6mg,每2-3天1次;

?CCr<10ml/min:禁用。

降尿酸的目标值:

在EULAR关于痛风治疗的推荐中引入了TTT(Treattotarget)理念,并强调痛风是可以治愈的。

推荐强调痛风的治疗主要着重于以下两方面:

(1)痛风发作的达标治疗;

(2)高尿酸血症的达标治疗:

①尿酸的目标值应持续低于μmol/L。

②对于严重痛风(痛风石、慢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者,目标值应低于μmol/L,以有助于尿酸盐晶体的快速溶解。

值得注意的是,血尿酸因有抗氧化的作用,也不能一味的降得太低,不建议尿酸水平低于μmol/L。

尽管目前对于痛风治疗,各界仍然观点不一。但邹教授表示,能使患者有效地控制血尿酸,避免痛风发作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因此,掌握诊治标准,依不同情况合理用药,才是医生最应重视的。

晏志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zz/12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