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真是撞天柱吗真相是毁掉黄河

2024/8/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祝融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这场发生在上古时期的大战持续几代人,在《山海经》的《大荒北经》中就有系统的讲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场大战发生在冀州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起因就是“蚩尤作兵伐黄帝”。为什么这样说?那就得从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说起。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山海经》的山或海含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含义,并非都是指某个山峰或者大海,比方说,江苏省有个城市叫昆山,试问在昆山乃至整个江苏又有什么高山呢?

简单地说,系昆之山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前面的章节已作详细讲述。所谓的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毕竟,想在某个地方开店做买卖,首先要看该地方人气旺不旺呀!

冀州的共工之台在当时是天下闻名的商贸中心,汇聚来自天下各地的财富,同时也招致各方势力的觊觎,一些暴徒便聚集在冀州的荒野,专门抢劫路过的商客,这些暴徒就是兵。

兵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职业,他们在抢劫时,往往将长相怪异、面目狰狞的人推到前面,以达到最佳的恐吓效果。面目狰狞的人也许不多,却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故被称为蚩尤,也就是丑陋、愚蠢的意思。

长期以来,人们对蚩尤似乎没有应对办法,直到黄帝的出现才改变这种局面。根据对《易经》的解读,黄帝属于伏羲氏,以放牧为生。伏羲氏往往要将养肥的牛羊输送到共工之台进行交易,以换取生活所需的用品。

黄帝知道路过冀州时会遭到抢劫,因而事先作了充分准备,蚩尤抢劫黄帝时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遭受前所未有的失败。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出于维护共同利益,共工氏便与黄帝合作,共同剿灭蚩尤,于是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传说中炎帝与黄帝联合起来讨伐蚩尤,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共工氏本想借围剿蚩尤的机会消弱黄帝的实力,也许他们以前跟其他势力合作就是这样的结果,但现在的情况出乎他们的意料。随着应龙在围剿蚩尤的胜利,应龙在冀州的实力并没有消弱,反而在不断地壮大。在共工氏看来,黄帝在冀州的实力已经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与黄帝的关系由当初的合作转变为对抗。

为了将应龙从冀州挤走,共工氏断绝了物资供应。没有粮食,应龙就无法在冀州生存下去,怎么办呢?

在马车出现之前,商品货物的运输基本上依托水路。冀州的共工之台能够成为天下商贸中心,肯定有水道与大江大河相连。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应龙只好在水道上设置障碍,从过往船只中收取适量的过路费,这便是“应龙畜水”。

经过一番较量后,应龙获得了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在他的管理下,冀州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共工氏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是千方百计制造混乱,企图重新夺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楚世家》所讲述的楚国的兴起,楚人的先祖是帝高阳颛顼,颛顼的子孙就是追杀共工氏才到达荆楚之地的。在颛顼登上帝位之前,与共工氏对战的主要力量是女魃,双方对战的地点依然是冀州的共工之台。

黄帝让女魃来到冀州,原因大概是应龙在与共工氏对战中不幸陨落了。应龙是如何陨落?《山海经·大荒东经》另有讲述:“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上述这段文字中,“不得复上”就是陨落的意思。在伏羲氏心目中,象应龙、女魃这样的首领人物就象天上的太阳,不然的话,夸父追杀应龙为何说成是夸父逐日呢?世间上没有人会无聊到去追赶天上的太阳。

夸父为什么要追杀应龙?原因就是为了从伏羲氏手中夺回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冀州在应龙的管理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按道理共工氏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然而这个时候冀州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旱灾,“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就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旱情。因为旱情严重,所以才会有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世间上根本没有能够纵大风雨的风伯雨师,所谓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其实就是蚩尤在向天求雨。

当然,蚩尤并不具备让天下雨的能力,但不管怎样,时间长了,冀州这个地方终究还是会下雨的。在经历了严重旱情后,冀州竟然下起了特大暴雨,但并不是蚩尤求来的。

蚩尤是如何求雨的呢?《大荒东经》也有讲述:“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蚩尤求雨其实就是一场闹剧,幕后操纵者就是夸父。夸父是谁?夸者夸夸其谈,也就是吹牛皮撒谎,夸父,从字义上理解就是吹牛皮的祖宗,特别擅长搬弄是非、到处招摇撞骗。

面对这么严重的旱灾,应龙似乎没有什么应对办法,夸父便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旱情归因于应龙,用稻草、泥巴之类杂物制作成应龙的模样,扇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攻击、谩骂。

在夸父的不断挑拨下,起来越多的人反对应龙,最终爆发动乱。应龙无法应对众人围攻,只好逃走。夸父不想放过除掉应龙的机会,带着蚩尤拼命追杀,在大荒东北的一处山隅,名为凶犁土丘追上了应龙。经过一场战斗,蚩尤和夸父都被应龙反杀了,不幸的是,应龙也因此而陨落了。

应龙陨落后,黄帝便派女魃来冀州主持工作,与共工氏继续战斗。女魃是黄帝的女儿,黄帝为何会让一个女流之辈承担如此重任呢?大概是因为众多儿子都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陨落了,至少已经没有能够承担重任的儿子了,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

在女魃之前,黄帝是否也派出儿子来冀州呢?文献没有说明,毕竟这场战争持续几代人,而且事后两千年才出现文字记载,不可能每件事、每个人都能够记载得清清楚楚。

后人记住女魃,大概是因为她的杀伤力,给对方造成巨大的伤害,从名字上分析就能够理解。从字义上理解,“魃”就是指恶魔、恶鬼,肯定是因为女魃来到冀州后,杀人太多了,所以才被称魃。

“魃”更象是敌对一方共工氏对她的称呼,而不是自己人的叫法。上古时期,神话州地不同氏族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彼此之间互不相通。大家都听说过伏羲创立八卦的故事,八卦便是伏羲氏交流信息的工具。不过随着文字的出现并广泛使用,八卦作为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伏羲氏如何用八卦进行信息交流?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不过,《易·说卦传》还是保留下来一些有用信息:“震一索而得男,故称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为之中女……”

震为龙、离为火,通过对比《说卦传》,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应龙应该是黄帝的长子,伏羲氏用震卦来表示,其他部落称之为应龙。

至于女儿,如果是长女就用巽卦表示,中女便用离卦表示,少女则用兑卦表示。结合相关传说,离卦的可能性最大。离属火,能够发光发热,世间上很多物体,比如晶体,受热便融化,与祝融的含义相配:“祝”就是祝福,“融”就是暖融融,这是父母寄予了女儿的美好愿望,希望她能够象火一样发光发热,犹如春天的温暖融化了寒冬的冰雪。

女儿体贴父母,因而又称为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祝融就含有这样的含义。传说中与共工恶战的祝融,她就是黄帝的女儿,“魃”是敌人对她的称呼。在传说中,女魃相貌丑陋,而且是个秃子,这肯定是敌人对她进行恶意丑化。根据对《易经》八卦的解读,离者,丽也,八卦的离就是美丽的意思。在伏羲氏的心目中,黄帝的女儿就是美女。

应龙、魃,这两种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人们对二人的态度。对于应龙,人们充满了尊敬和崇拜之情。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神通广大的,这是人们对应龙能力的肯定。冀州在应龙的精心管理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只可惜后来出现严重的旱情。对于天灾,谁也没有办法。

对于魃,这是共工氏对她的诅咒。女魃来到冀州后,开始全面发动战争,对参与叛乱者彻底清洗:“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前文说到,冀州因为遭遇严重旱情,出现了大规模向天求雨的情景。表面看似是求雨,实际是夸父精心策划的阴谋,利用旱情攻击应龙,挑拨不明真相的人闹事,制造混乱,从而颠覆政权。

应龙出事后,冀州陷入混乱状态,黄帝便派女魃前来平乱。冀州在经历严重旱情后,却又迎来持久的暴雨,女魃到来的时候,雨就停下来了,这是一个巧合。

也许她是等到雨停这一刻才出现众人面前的,不明真相的人们便将雨停跟她的出现联系在一起。

雨刚停下来,女魃便大开杀戒,参与求雨的人就被列为蚩尤,成为镇压的对象。然而,她的过激行为也遭到反噬:“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女魃也无法在冀州呆下去了,不得不逃亡,而且所到之处,不受人欢迎。由于没有人收留,她不得不继续逃亡,在共工氏的一路追杀下,最终还是陨落了。“不得复上”就是陨落的意思,“所居不雨”就是说她选择了缺少雨水的路径逃走,因为共工氏有水神之称,缺少雨水的地方尽管对她不利,但对共工氏更加不利,大不了大家同归于尽。

女魃与共工氏的较量,她是如何落败的呢?《山海经》中并没有交待,而在神话传说中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

现在普遍认为,不周山就是支撑天庭的天柱之一,天柱被撞塌后,天就塌下来了。问题是,以更有常识来判断,这天地间根本没有什么天庭。况且,共工氏是在跟祝融对战,这与天有何关系呢?就算输了,也不至于对天发泄吧!

如前文所述,《山海经》的山含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含义,并非是指某个山峰,上古时期的冀州地处华北平原,要想找出一座高山,恐怕是找不到的。

传说中的天庭大概就是指冀州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系昆之山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系昆之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是天下闻名的大都市,是上古时期人们向往的地方,犹如仙都般存在,经过代代相传,便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庭。

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是上古时期十分繁华的大都市,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各种物资,各种物资都是从外地运进来。在马车出现前,物资的运输基本上依托水路。因此,冀州的共工之台必定有水路与大江大河相连通,否则就不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大都市。

所谓不周山天柱,其实就是连通共工之台与江河湖泊的水道。大家都听说过良渚古城吧?与其它古城遗迹相比,良渚古城最大的特征是众多水道穿梭期间。如果用简洁的线条将良渚古城的概貌画下来,这些水道是不是象一根根柱子呢?

纵横交错的水道穿梭良渚古城

上古时期并没有文字记载,按照《易经》的解读,冀州的共工之台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当时的人们用绘图的方式保存下来的。在文字出现并广泛使用后,人们便将图形所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共工之台于是便成了传说中的天庭,而这些水道却被误解成支撑天庭的天柱。

上古时期的冀州地处华北平原,这里有什么大江大河呢?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黄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混浊,所以古人又称它为赤水。在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河水流速减缓,大量泥沙便沉积下来,造成河床逐渐升高,部分地区的河床甚至高出地面。为了防止河水泛滥,人们需要在河边修筑防洪的堤坝。

女魃镇压共工氏叛乱时,冀州出现持久的特大暴雨,黄河的水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工氏在与女魃的对战中处于下风,他们为了挽回败局,于是打起了黄河防洪堤的主意。所谓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实就是扒开黄河岸边的防洪堤坝,大量洪水沿着连通黄河的水道涌入,淹没了共工之台。古人将这种情景用绘图的形式保存下来,洪水泛滥的情形被后人误解成为天柱被毁了。

女魃又称为旱魃,她与她的族人都是一群不熟水性的旱鸭子,而共工氏有水神之称,说明他们对水性十分熟悉。在水中作战,显然对女魃十分不利,最终落败,在共工氏的追杀中陨落了。

共工氏扒开防洪堤,中原地区便成了黄泛区,冀州的共工之台也就彻底毁掉了,因而在神话传说中,天也塌下来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后面的内容就是帝舜与叔均商讨治水的策略。叔均是尧舜时期主管农业的官员,《山海经·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2%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hyz/13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