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课堂王超军主任谈ldquo几

2022-7-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临床中,很多眼病与眼屈光问题密切相关,眼病的诸多问题会直接导致屈光不正或者屈光度数的变化。因此,验光师需熟悉相关眼病的屈光特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验光精确度,还能够从验光结果中发现相关眼病,从而减少误诊、漏诊。本文笔者将主要介绍3种分别引起近视、远视及散光的常见眼病。

作者简介

王超军

副主任医师,医院眼科中心(医院)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眼科教研组组长,视光中心主任。浙江省医学会防盲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台州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台州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中心委员,《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专栏作者。擅长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眼视光疾病的诊疗,儿童屈光筛查,近视眼防控,视光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眼健康科普教育。

01

翼状胬肉:散光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病之一,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胬肉可引起明显的散光,主要原因在于胬肉长入角膜内,引起角膜受压牵引,角膜变平,曲率改变,而产生远视散光。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角膜头部泪液的聚集协同导致散光。

一般认为,当胬肉侵入角膜长度为2.5mm~3.5mm时,可引起明显的散光,胬肉头部越靠近角膜中心,对角膜屈光影响越大。临床中,胬肉患者验光发现较大散光的,一般建议尽早手术。

所以,验光前应做相应的眼前节检查,发现有翼状胬肉眼病问题的患者,需注意散光及轴向与胬肉形态的关系。

翼状胬肉一般发生于鼻侧睑裂,水平方向牵拉角膜

02

核性白内障:近视

白内障按晶体混浊部位分为皮质性、核性及后囊下白内障。其中核性白内障发病较早,进展缓慢,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核密度逐渐增加,由于核屈光力的增强,出现晶状体性近视,远视力缓慢下降,但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近视力正常。高度近视眼进入老年后,常常伴随核性白内障,出现近视度数进一步增加。

患者,男性,50岁,因“双眼看远模糊2月”就诊,经检查,屈光介质尚清,验光结果:OU:-1.50DS=1.0,予以配镜;半年后患者戴镜视力下降复诊,再次验光结果OU:-3.50DS=1.0,换镜;3个月后视力又下降,此时查体见晶体核性混浊,验光结果OU:-6.00DS=0.8

因患者戴镜视力满意,继续戴镜;过3个月后进行复诊,检查结果OU:-10.00DS=0.4,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因此,老年患者如果出现近视度数不断增加,应考虑核性白内障的可能。

民间所说的“四十花、五十亮”其实就是核性白内障导致的近视眼,一般人到45岁左右出现看近模糊的老视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导致近视,近视掩盖了老视症状“看近又清楚了”。

对于老年人,核性白内障导致近视,读书看报及针线活反而得心应手了。所以在此类患者的配镜处方时,应充分考虑近视力需求,以免配镜后虽然获得较好的远视力,但患者往往会抱怨看近困难。

裂隙灯显微镜显示晶状体核性混浊

核性白内障晶状体屈光力增加

03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远视

在验光配镜工作中,笔者常常遇到患者主诉:近期一眼视力下降,验光发现近视度数反而降低,矫正视力正常,但是予以新处方配镜后,尽管矫正视力为1.0,仍“看不清”。其实,这很有可能是出现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该病多见于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男性(25~50岁),单眼或双眼发病,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但可复发。发病机制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后者进一步诱发RPE屏障功能破坏,导致RPE渗漏和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隆起,引起眼内轴缩短,导致屈光状态的远视性改变,即轻度远视或原有近视度数下降。

临床表现为患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形、变小,伴有中央相对暗区,眼底黄斑区可见1~3PD大小、圆形或者椭圆形扁平盘状浆液性脱离区,中心凹反光消失。

因此,对于中青年男性,当主诉视力下降(特别是视物昏暗),验光发现轻度远视性屈光不正或者原有近视度数轻度下降的,矫正视力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应详细检查眼底,排除该病的可能。

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

黄斑区可见圆形浆液性脱离区

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

综上,验光师应熟悉上述几种屈光相关眼病的临床特点,在验光配镜工作中,对于新近出现的屈光不正或原有屈光不正度数变化较大的,应考虑存在相关眼病的可能,及时转诊到眼科门诊,以免误诊。

文:王超军

编辑:Cacy

排版:蔡欣怡投稿邮箱:jeremy.bie

cn-eyewear.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by/12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