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人必看羊病攻略

2016-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OIE将该病定为A类疾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牛瘟类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PPRV呈多型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羚羊、山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状态的羊尤为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可达%,严重爆发时致死率为%,中度爆发时致死率为50%。但是在该病的老疫区,常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潜伏期为4-6天,一般在3-21天之间。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度以上,稽留3-5天;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流黏液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黏膜出现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并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的表现。死前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皱胃则常出现糜烂病灶,其创面出血呈红色。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能发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受威胁地区可通过接种牛瘟弱毒疫苗,防止该病传入,或使用血清抗体做紧急预防及治疗。受威胁动物和患病动物可用东方健含有高效价羊小反刍兽疫同源精制血清抗体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可促进抗体形成,阻止病毒性细胞的复制,从而起到抗感染抗病毒杀菌的作用。

  羊痘

  (一)绵羊痘

  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

  绵羊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绵羊痘病毒属于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病毒呈砖形或椭圆形,是动物病毒中最大的病毒。基因组为单一分子的双股DNA,核心两面凹陷呈盘状,两面凹陷内各有一个侧体。在易感动物细胞浆内复制,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都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可引起妊娠母羊流产,因此在产羔前流行羊痘,可导致很大损失。本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潜伏期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弓背站立,经1-4天后开始发痘。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1-2天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在胃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有的病例还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亦常有痘疹,在肺部可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此外,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如脂肪肝变性、淋巴结急性肿胀等。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特别是春季适当补饲料,注意防寒过冬。在绵羊痘常发地区的羊群,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在已发病的羊群立即隔离病羊,对尚未发病和邻近已受威胁的羊群,用羊痘鸡胚化弱病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疫苗0.5ml,注射后4-6天产生可靠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年。

  发生痘疹后,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擦干后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等。如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用东方健羊同源精制血清(如羊痘血抗或者羊速清)做紧急治疗和紧急预防,能够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增强羊群体质。抗菌药物对痘病无效,但可防止并发感染,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二)山羊痘

  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同属。山羊痘病毒能免疫预防羊口疮。山羊痘的临诊症状与绵羊痘的临诊症状相似,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患过山羊痘的耐过羊可以获得坚强免疫力。

  羊口疮(传染性脓疱)

  传染性脓疱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嗜上皮性的人兽共患病。以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羔羊最为敏感,常引起群体发病,尤其是密集的羊群。

  传染性脓疱病毒又称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含双股DNA,有囊膜。

  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而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最常发生于初春或春末夏初、气候炎热、干旱及枯草季节。无性别和品种的差异,并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同样有易感性,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传染。本病在羊群中可连续为害多年。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粘膜也常受损害,粘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若伴有坏死杆菌等继发污染,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样患病,主要是由于被小羊咬伤而感染。

  预防:(1)本病主要通过受伤的皮肤和粘膜传染,因此,要保护皮肤和粘膜不使其发生损伤。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挑出其中的芒刺。给羊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保护皮肤、粘膜。(2)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半月以上,确认无病后再混群饲养。治疗:用东方健的羊同源精制血清(如羊痘血抗)可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增强免疫力,抑制病毒,同时配合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2%龙胆紫、5%碘酊甘油(1:1)或5%土霉素软膏,每天两到三次,以碘酊甘油疗法最为常见。为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羊支原体性肺炎,是由多种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取急性和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

  引起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原体包括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该类支原体均为细小、多型性的微生物。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其病肺组织和胸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排菌。耐过病羊肺组织内的病原体在相当时期内具有生活力,这种羊也有散播病原的危险性。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接触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寒冷潮湿,羊群密集,拥挤等因素,有利于空气-飞沫发生。冬季和早春枯草季节多发。发病后病死率也较高。新疫区的爆发,几乎都是由于引进或迁入病羊或带菌羊而引起的。

  潜伏期短者5~6天,长者3~4周,平均18~20d。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潜伏期短者5~6d,长者3~4周,平均18~20d。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病初体温增高,可达41~42度,极度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而有痛苦的呜叫。数小时后出现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并流浆液带血鼻液,12-36h渗出液充满病肺并进入胸腔,病羊卧地不起,四肢直伸,呼吸极度困难,每次呼吸则全身颤动;黏膜高度充血,发绀;目光呆滞,呻吟哀鸣,不久窒息而亡。病程一般不超过4~5d,有的仅12~24h。

  急性:最常见。病初体温升高,继之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性鼻漏。4~5d后,咳嗽变干而痛苦,鼻液转为黏液-脓性并呈铁锈色,高热稽留不退,食欲锐减,呼吸困难和痛苦呻吟,眼睑肿胀,流泪,眼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口半开张,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紧缩,最后病羊倒卧,极度衰弱委顿,有的发生臌胀和腹泻,甚至口腔中发生溃疡,唇、乳房等部皮肤发疹,濒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期多为7~15d,有的可达1个月。幸而不死的转为慢性。孕羊大批(70%~80%)发生流产。

  慢性:多见于夏季。全身症状轻微,体温降至40度左右。病羊间有咳嗽和腹泻,鼻涕时有时无,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在此期间,如饲养管理不良,与急性病例接触或机体抵抗力由于种种原因而降低时,很容易复发或出现并发症而迅速死亡。

  多局限于胸部,呈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胸腔内常有淡黄色液体,暴露于空气中常有纤维蛋白凝块。急性病例的损害多为一侧,间或两侧纤维素性肺炎;心包黏连,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变软。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肿大,胆囊肿胀,肾肿大和膜下有小出血点。

  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时方可混入大群。使用东方健羊同源精制免疫球蛋白(羊疫血抗)做紧急预防与治疗,具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效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生的作用。病初使用足够剂量的土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有治疗效果。

  羊口蹄疫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的水疱和烂斑。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口蹄疫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病毒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O、A、C、亚洲I、南非I、Ⅱ、Ⅲ等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65个亚型,各型之间均无交叉免疫性。我国主要是A型、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耐低温,不怕干燥。该病毒对酚类、酒精、氯仿等不敏感,但对日光、高温、酸碱的敏感性很强。常用的消毒剂有1%~2%的氢氧化钠、30%的热草木灰、1%~2%的甲醛、0.2%~0.5%的过氧乙酸、4%的碳酸氢钠溶液等。

  该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其中以猪、牛最为易感;其次是绵羊、山羊和骆驼等。人也可感染此病。病畜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痊愈家畜可带毒4个月~12个月。病毒在带毒畜体内可产生抗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本病主要靠直接和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眼结膜、鼻黏膜、乳头及伤口感染。空气传播对本病的快速大面积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可随风散播到50公里~公里外发病,故有顺风传播之说。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天~7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孕羊流产,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

  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病羊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肌色泽较淡,质地松软,心外膜与心内膜有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或条纹,如虎斑,称为“虎斑心”,以心内膜的病变最为显著。

  要严格畜产品的进出口,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偶蹄动物及产品;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特别是种羊场、规模饲养场(户)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在疫区最好用与当地流行的相同血清型、亚型的减毒活苗或灭能苗进行免疫接种,在受威胁区周围建立免疫带以防疫情扩散。使用高免血清(东方健的高效价羊口蹄疫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羊速清用于疫区和受威胁区动物,可控制疫情和保护幼年动物,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和细菌毒毒。提高羊群抗病力,增强羊群体质。患病羊的口腔可用0.1%高锰酸钾冲洗,糜烂面可凃冰硼散。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名红眼病,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的危害牛、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患病动物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眼睛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发生角膜混住或呈乳白色、溃疡,甚至失明。其特征是先侵害结膜,接着延及角膜,有时二者同时发病。山羊及绵羊都可发生,传染迅速,常使全群羊只患病。乳用山羊患病时传播极快,一周之内即可波及全群,发病率为90%~%。发病母羊产双羔率下降,羔羊生长缓慢,双侧眼睛失明。

  它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病原为结膜立克次氏体(ricketisaconjunctivae)或结膜支原体(mycoplasmaconjunctivae)或衣原体(chlamydiasp)和细菌。有时为三者联合所引起。国内报告山羊的病原为立克次氏体。

  病原存在于眼结膜及分泌物中,通过共同饲养而接触传染。蝇类虽是本病的传播者,但非主要传播因素,因为本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在冬春季没有蝇类活动时,仍能很快传播。

  潜伏期一般3-7天。发病初期呈结膜炎症状,流泪、羞明、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不久则变成脓性。上下眼睑肿胀、疼痛,结膜潮红,并有树枝状充血,个别病例的结膜上有出血斑。其后发生角膜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由于炎症的蔓延,可以继发虹膜炎。角膜在病初一般变化不大,经1~2d后出现混浊;起初半透明,浅蓝色,以后混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可波全眼球组织,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

  病程一般为20d左右,短者7d,长者40d。多数能自愈,自愈时混浊的角膜渐次清亮,其顺序从角膜边缘开始走向中央。角膜中央部分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0d左右。

  首先应隔离病羊,以防扩大传染。其次应将病羊放在黑暗处,避免光线刺激,使羊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加速其恢复。此病在羊群中的流行是偶发现象,常常是经过一次大流行之后,多少年并不发生,因此菌苗接种的时间很难掌握。而且一旦羊群中发现此病,其传染非常迅速,当时亦无法依靠菌苗接种来预防扩大传染。

  治疗患病羊可选用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药膏或者红霉素软膏点眼,或者用氯霉素或土霉素粉子吹入眼内,每日2~3次,这些眼药膏除了消炎防腐之外,还能遮盖角膜,防止眼球周围的灰尘及其刺激。同时连用精品头孢肌注1-2次,症状减轻后,停止肌注,继续用药膏擦。无论使用那种方法治疗,都要连续使用,直到角膜透亮为止。只要治疗及时,绝大多数病羊可以在1~2周内康复。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引起角膜溃疡,甚至造成永久失明。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所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羊快疫及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这一类疾病的临诊症状有不少相似之处,易混淆。这类疾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一)羊快疫及羊猝疽

  羊快疫及羊猝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属中两种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最急性传染病。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羊猝疽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两者可混合感染,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几乎看不到临诊症状就死亡;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变淡,常伴有腹膜炎。

  腐败梭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气大杆菌。本菌可产生多种霉素。在动物体内外均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一般消毒药物均能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

  产气荚膜梭菌旧称魏氏梭菌,菌体直杆状,本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羊快疫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发病羊的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个月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

  羊猝疽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流行性。

  羊快疫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诊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或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疝痛临诊症状。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升温至41.5度左右。发病羊以极度衰竭、昏迷至发病后数分钟或几天内死亡。

  羊猝疽临床症状感染发病的羊病程很短,一般为3~6小时,往往不见早期症状而死亡,有时可见突然无神,剧烈痉挛,侧身卧地,咬牙,眼球突出,惊厥而死。以腹膜炎、溃疡性肠炎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行走时后躯摇摆。喜伏卧,头颈向后弯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现。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呼吸促迫。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迅速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2~6h。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病羊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其中杂有黏稠的炎症产物或脱落的黏膜;或排油黑色或深绿色的稀粪,有时带有血丝;一般体温不升高。从出现症状到死亡通常为1d左右,也有少数病例延长到数天的。发病率6%~25%,个别羊群高达97%。山羊发病率一般比绵羊低。发病羊几乎%归于死亡。

  羊快疫病羊新鲜尸体的主要损害为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显著。真胃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组织常水肿。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有多数点状出血。肠道和肺脏的浆膜下也可见到出血。

  羊猝疽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有的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死亡的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尸体迅速腐败,腹围迅速胀大,可视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处常见有白色或血色泡沫。最急性的病例,胃黏膜皱襞水肿,增厚数倍,黏膜上有紫红斑,十二指肠充血、出血。急性病例前三胃的黏膜有自溶脱落现象,第四胃黏膜坏死脱落,黏膜水肿,有大小不一的紫红斑,甚至形成溃疡;小肠黏膜水肿、充血,结肠和直肠有条状溃疡,并有条、点状出血斑点,小肠内容物呈糊状,其中混有许多气泡,并常混有血液。肝脏多呈水煮色,混浊,肿大,质脆,被膜下常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肝小叶结构模糊,多呈土黄色,有出血,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呈深绿色。肾盂常储积白色尿液。大多数病例出现腹水,带血色。脾多正常,少数瘀血。膀胱积尿,量多少不等,呈乳白色。部分病例胸腔有淡红润。肌肉出血,肌肉结缔组织积聚血样液体和气泡。肩前、股前、尾底部等处皮下有红黄色胶样浸润,在淋巴结及其附近尤其明显。

  羊快疫和羊猝击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一类疾病。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发生本病时,将病羊隔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试行对症治疗。当本病发生严重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和停止发病的效果。因此,应将所有未发病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羊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可用于紧急治疗和紧急预防,治疗可用东方健的羊速清配合干扰素和精品头孢效果显著。

  (二)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又称软肾病、类快疫。

  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粗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形成芽孢。芽孢抵抗能力较强,在95度下需2.5小时方可杀死。

  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该病。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只采食被病原菌芽孢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芽孢便进入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真胃里的酸杀死,一小部分进入肠道。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多发于春末夏初青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期:羊吃了大量的菜叶菜根的时候发病,常见于3-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

  本病的症状可见二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羊在倒毙前,四肢强烈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2-4小时内死亡。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可见病羊步态不稳,以后卧地,并有感觉过敏,流延,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可见腹泻,3-4小时内静静地死去。这两种类型在临诊症状上的差异是吸收毒素多少不一的结果。

  病变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系统,心包内可见50-60ml的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肺充血水肿,肾脏象脑髓软化,肠道某些区段急性发红。

  春夏之际少抢青、抢茬、秋季避免吃过量结籽饲草;发病时搬圈至高燥地区。常发区定期注射疫苗,同时建议使用治疗可用东方健的羊速清配合干扰素和头孢先锋效果显著。

  (三)羊黑疫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的特征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灶。

  诺维氏梭菌(Cl.novyi)和羊快疫、羊猝击、肠毒血症的病原一样,同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

  本菌分为A、B、C三型。A型菌能产生α、γ、ε、δ四种外毒素;B型菌产生ε、β、η、ζ、θ五种外毒素;C型菌不产生外毒素,此型菌与脊髓炎有关,但无病原学意义。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最多。发病羊多为营养佳良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本病在临床上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等极其类似。病程十分急促,绝大多数情况是未见有病而突然发生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可拖延1~2d,但没有超过3d的。病畜掉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度左右,呈昏睡俯卧,并保持在这种状态下毫无痛苦地突然死去。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即由此而来)。胸部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黄色,但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是很特征的,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预防此病首先在于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特异性免疫可用黑疫、快疫二联苗或厌气菌七联干粉苗进行预防接种。

  发生本病时,应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对病羊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每毫升含IU)治疗,使用东方健的羊速清做紧急治疗与预防,能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本病。

  (四)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初生羊羔的一种急性毒血症。该病以剧烈腹泻、小肠发生溃疡和羔羊发生大批死亡为特征。

  本病的病原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通常认为其主要病原为B型产气荚膜梭菌,也称B型魏氏梭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性杆菌,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能产生芽孢。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促进羔羊痢疾发生的不良诱因主要有: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因此,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规律性。草差而又没有搞好补饲的年份,羔羊痢疾常易发生;气候最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较严重;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杂种羊则介于纯种与土种羊之间,其中杂交代数越高者,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天内死亡,只有少数较轻的,可能自愈。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带血或呈血便),其主要表现是神经临诊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情严重,病程很短,若不加紧救治,常在数小时到十几个小时内死亡。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最显著的病例变化是在消化道。真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到多数直径为1-2毫米的溃疡,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肠常有充血或淤血区域。

  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须搞好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特别要补饲营养较高的饲料,使羊在胎儿阶段发育良好,羔羊出生后要及时哺乳,注意饲料要合理搭配,营养全面,切实抓好圈舍清洁卫生,注意保暖防寒。于每年秋季给孕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在产前2周—3周再给母羊接种1次。对于病羔和受威胁的病羔可用东方健羊痢灵进行紧急治疗与预防,增强羔羊的免疫力,配合使用干扰素和头孢先锋效果更佳。

  羊中暑

  中暑又称热射病或日射病,是羊受热或阳光直射后而引起的散热超过限度的一种疾病。

  1.羊在炎热的季节头部受到日光直射时,引起的脑及脑膜充血和脑实质的急性病变,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严重障碍。2.在炎热季节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产热多,散热少,体内积热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1.日射病病的初期,羊精神沉郁,有时眩晕,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突然卧地,精神恐惧;有时全身出冷汗。病情发展急剧,心力衰竭,呼吸急促,节律失调,有时体温升高,有的全身麻痹,常常发生剧烈的痉挛或抽筋,迅速死亡。2.热射病体温急剧上升,皮肤温度增高,全身出汗,精神恐惧,惊慌不安,具有明显的一般脑症状,随着病情急剧恶化,心力衰竭,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临死之前,体温下降,昏迷,陷于窒息和心脏麻痹状态。

  加强夏季防暑工作,中午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羊群,羊舍内保持通风、凉爽,羊舍周围植树遮荫,羊舍防止潮湿、闷热和拥挤,注意补喂食盐,供给充足的饮水。

  首先将羊放在阴凉通风处,用凉水浇头、冷敷或冷水灌肠,然后给予0.9%凉盐水;为了恢复正常体温,可用安乃近10~20mL,肌肉注射;也可以静脉放血~mL,然后用5%葡萄糖氯化钠mL静脉注射补液。

  羊破伤风

  破伤风又被称为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深部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兽共患病。临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本病分布广泛,呈散在性发生。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大型厌气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多单个存在。本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芽孢,不形成荚膜。破伤风梭菌在动物体内和培养基内均可产生几种破伤风外毒素,最主要的为痉挛毒素,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动物特征型强直临诊症状主要由它引起,是仅次于肉毒梭菌毒素的毒素最强的细菌毒素。

  各种家畜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羊常因断角、去势、断脐和其他创伤或擦伤而感染,特别是狭小而深的创伤(如钉伤、刺伤),伤口内发生坏死,或伤口被泥土、粪、痂皮封盖而造成厌氧环境时,最适合病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病例往往找不到伤口,这可能在潜伏期中创伤表面已愈合。有时可经过胃肠黏膜的损伤而感染。本病无季节性,通常为零星散发。

  该病症状表现为不能自由卧下或立起,四肢逐渐强直,运步困难,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流涎,尾直,常发生轻度肠臌胀。突然的声响,可使骨骼肌发生痉挛,致使病羊倒地。发病后期,常因急性胃肠炎而引起腹泻,病死率很高。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外伤。一旦发生外伤、阉割或处理羔羊脐带时,要及时用2-5%碘酊严格消毒。在本病常发地区,进行手术前或发生创伤后注射抗生素1万单位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治疗:1、病羊放入清洁、干燥、僻静、较黑暗的房舍,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对便秘、臌气的病羊,须用镇静药物及时处理,可用温水灌肠或投服盐类泻剂;2、对伤口要及时扩创,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可用3%过氧化氢、1%高锰酸钾或5-10%碘酊进行消毒处理;3、对病羊发病初期可先静脉注射4%乌洛托品5-10毫升,再用破伤风抗毒素5-10万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以中和毒素;4、缓解肌肉痉挛,可用氯丙嗪,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毫克,或用25%硫酸镁注射液10-20毫升,肌肉注射,并配合5%碳酸氢钠毫升,静脉注射;5、牙关紧闭时,用2%普鲁卡因5毫升和0.1%肾上腺素0.2-0.5毫升混合后,注入两侧咬肌,如不能采食,可进行补糖、补液;6、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链霉素40-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1周。

  羊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的炎症。临床上以咳嗽,肺部听诊有啰音为特征。依其病程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1.主要致病原因是寒冷与感冒,如天气剧变,风雪侵袭,缺乏防寒设施等。2.羊在剪毛后被雨淋而受寒,致使羊呼吸道防御机能降低,使常在菌如肺炎球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大量繁殖。3.羊舍通风不良,存在大量的有害气体;饲草中混有尘土;霉菌与寄生虫的侵害。4.继发于痘病、口蹄疫、山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传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不彻底和肺线虫病。

  病初表现疼痛、干性咳嗽,咳声短促,痛苦,随着分泌物的增多,疼痛减轻,变为湿咳。胸部听诊可听到粗粝的干、湿啰音。体温升高1℃左右。病至3天后鼻腔流出黏脓性渗出物,咳嗽时其量增多。当炎性侵害到细支气管时,病羊体温升高1~2℃,呈腹式呼吸,并见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咳嗽频繁,声音低哑、疼痛。听诊肺区可见到小水泡样湿啰音,肺泡呼吸音增强、尖锐。胸部叩诊呈代偿性肺区扩大,肺界后移倒数1~2肋间。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弱,被毛粗乱,放牧掉群。

  消除支气管炎的致病原因,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尘埃、毒菌的侵害,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治疗:1.可用镇痛止咳药物,如伤风止咳糖浆50mL,加水适量,灌服,每日1次,连用3天;或用氯化铵1g、吐酒石0.5g、人工盐20g、甘草末10g,加水适量,灌服,连用3天。2.体温升高者,可用解热镇痛剂,如柴胡注射液或复方氨基比林10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3.消除炎症,可用磺胺嘧啶2~8g。加水灌服,每日1次;或用10%磺胺嘧啶钠2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4.使用东方健的精品头孢消除和减轻支气管黏膜肿胀,一天一次连用2-3天,能够彻底控制病情。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ysbj/1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