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想说金针拨障术的升与落

2021-1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金针拨障术的升与落

视物模糊?眼前暗影?色觉异常?在没有手术治疗的古代是如何治疗白内障的呢?

从印度传来的金针拨障术在朝代的更迭中发展,曾给很多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但随着近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这门技艺的光芒逐渐暗淡......

传入

后汉建和二年(年),印度安世高(安息国王子,佛教学者,到中国传播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来洛阳译经,从此以后印度的佛教和医药在中国流传开来,也拉开了金针拨障术的序幕。

“若眼无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痒,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遂致失明。令观容状眼形不异,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由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知书知夜,如此之者,名作脑流青。盲眼未患时,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此宜用金篦,決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此疾皆由虚热兼风所作也。”

(向上滑动启阅)

这是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引载的“天竺经纶眼序一首”,在描述了白内障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同时也揭示了金篦术的来源——天竺。“龙上道人撰,俗称谢,住齐国,于西国胡僧处授”,《天竺经论》是唐代齐州一位姓谢的道人(道号陇上)受印度佛教僧人传授所撰,又结合了中医的理论,综合形成的一本眼科专著。

“金篦”是在佛经中经常出现的词,《玄应音义》卷二曰:“篦实弥切。”金中精钢者为篦,又做金筹,即印度眼医抉眼膜所用之工具,而金篦术就是针拨白内障手术。

发展

唐代

眼病二首

唐·白居易

眼藏损伤来已久,

病根固牢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

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漫铺龙树论,

盒中虚捻决明丸。

万般灵药皆无效,

金针一拨日当空。

据记载诗人白居易在40多岁就患上白内障,描述自己的症状为“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他试图用其他方法治疗“合中虚贮决明丸”,若是人间方药均无益,恐怕就要用金针拨障术“试刮看”了,最后得出了结论“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龙树论指的是《龙树眼论》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印度第三世名医查龙树,但此书现已不存在,据后人查证,宋元时期的《秘传眼科龙木论》72证仍存《龙树眼论》原来的形式。

赠眼医波罗门僧

唐·刘禹锡

三秋伤望远,

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

中年似老翁。

看来渐成碧,

差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

如何为发蒙。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所患眼疾的症状,所视物模糊,怕日光和风吹,根据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给印度眼医的,可见当时的印度眼医已经在中国传播医术,为人治病。

当时著名诗人杜牧的弟弟也被白内障所困扰,接受了金篦术的治疗,在杜牧的《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记载了世代行医的石大夫对金针拨障术的描述并且分析了内障的原因“脑积毒热,脂融液下,盖塞瞳子”,等到眼部形成如白玉色的硬脂的时候,便可施针,施针是从针旁扎入白睛穴,但是当时杜牧之弟由于出现了并发症感染,未能治愈。

“文宗黄帝改号初年,某为御史,分察东都,杜牧之弟为镇海军幕府吏。至二年间,(杜牧之弟)疾眼暗,无所睹,故殿中侍御史书楚老曰:同州有眼医石公集,剑南少尹姜沔丧明,亲见石生针之,不一刻而愈,其神医也。某迎石生至洛阳,告满百日,与石生具东下,见病弟于扬州禅智寺。石曰:是状也,脑积毒热,脂融液下,盖塞瞳子,名曰内障。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针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然今未可也。某世攻此疾,自祖及父,某愈者不下二百人,此不足忧。其年秋末,某载病弟与石生自扬州南渡,入宣州幕。”

“至三年(按谓开成三年)冬,某除外阙,石生自曰:明年春,眼可针矣。视瞳子中脂色玉白,果符初言。”

“(四年)四月石生施针,九月再施,俱不效。”

“(会昌二年)七月出守黄州,在京时诣使君,问庚使君眼状。庚曰:同州有二眼医,石公集是一也。复有周师达者,即石之姑之父,所得当同。周老石少,有术甚妙,似石不及,其常病内障、愈于周手,岂少老间工拙有异。其至黄州以重币卑词周至薪,周见弟眼曰:嗟乎眼有赤脉,凡内障脂凝有脉缀之者,针拨不能去其赤脉,赤脉不除,针不可施,除赤脉必有良药,某未知之,是石生业浅,不达此理,妄再施针。周不针而去。”

——杜牧之《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

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期,金针拨内障术就已经传人我国,为国人所知所用。如《北史》中记载张元的祖父失明三年。张元为其祖求佛祈祷时,“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篦疗其祖目??”。然而史料中大量出现“金篦术“应该在唐代,运用金篦术来治疗白内障的流行程度可以从金篦术进入诗词的现象窥见一斑。

宋元

宋代对于眼科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与唐代的“太医署”有所不同,它已经不兼有医政职能。太医局分九科,其中就有“眼科20人”,较前大有所增加,由官方人力,以王怀阴等奉敕撰写的《太平圣惠方》卷,在卷三十三有“开内障眼卷”,对金针拨障术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它总结了宋以前的金针拨障术,而较以前更加详细。此时不仅中央办学,而且各州、县也开办医学,均以《太平圣惠方》为课本。《太平圣惠方》不仅确定了金针拨障术的进针部位,同时也规定了操作者的手术流程。

“随眼左右,宜向小眦头下针。”

“隔鼻开眼界者,鼻碍于手,下针不妙,命患者正坐,手捉医人腰带,勿令放手,先将钝针柱穴令定,使得眼惯勿令转动,定呼吸气五十息,徐徐进针,勿令过重。亦不可全轻。初且须轻轻,未久即须稍重。”

(向上滑动启阅)

针内障眼法歌

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人子须审看。

分明一一知形状,下针方可得安然。

若将针法同图翳,误损神光取瘥难。

冷热先明虚与实,调和四体得全康。

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

咳嗽振头皆不可,多惊先服镇惊圆。

若求良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看。

老翳细针粗薄嫩,针形不可一般般。

病虚新产怀娠月,下针应知将息难。

不雨不风兼吉日,清斋三日在针前。

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

患者向明盘膝坐,提师腰带在心安。

针者但行贤哲行,恻隐之情实善缘。

有血莫针须住手,裹封如旧再开看。

忽然惊振医重下,服药三旬见朗然。

七日改封虽见物,花生水动莫他言。

还睛圆散坚心服,百日分明复旧根。

宋元时期,眼科医家总结前人眼科医术而著成《秘传眼科龙木论》,全书分为10卷,在卷首龙木总论中,突出介绍了金针拨障术,又分内障眼法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和针内障叙法歌。

诗人苏轼之咏雪诗中“光摇银海眩生花”之句,银海即指眼目而言。《银海精微》是中医眼科史上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中关于金针拨障术的记载,其中详细记载了金针拨障术的前期准备,施针过程以及术后恢复等内容。

凡开金针,须择吉日,风静日暖,须待日午之时,焚香请呼龙树医王、观音菩萨,然后方静坐片时,定自己之气息。令人取木凳一条,以绵被帖软,同患者坐于凳被上,骑马对坐面与我对平,毋使高低。缓缓用铜簪脚于开缝处点计之,次看锋针口,与瞳仁三分之下,要凭口诀使高低远近,方将锋针令其入眼,转看数遍足了,方按锋针三四下,看透了即取起。有些血出,用绵纸拭干其血后,方用地方,令针缓缓捻试若透此针,取出,然后依法,用天字针,再进取翳。其翳若好,撒开裹针,缓缓收下,停针毕,方落在后。去纸,举物与他看之,即见。不可与他人久视,即用湿纸重重封固。太阳用水膏涂之,至次早方开看,再换湿纸再封,如此七日,斜卧,不可凭他翻身转侧,七日后方开封与起,无妨矣。念观音咒七遍方取出金针,看其翳不浮起,即用海纸封片时,方去纸,举手动之。

元代江苏人倪维德的《原机启微》,倪氏根据《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之论命名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倪氏重视眼科理论及眼科诊治的一片苦心。

”先以冷水洗眼如冰,气血不得流行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鼠尾针,去黑睛如米许。针之令入,必要手准力完,然后斜回针首以针刀刮之,障落则明,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转动,次用右手持鼠尾针,去黑睛如米许。“

明清

在明代,针拨术已逐渐衰落,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只听过针拨术,而未见事实。如其在《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论眼”中曰:“又闻有巧手妙心,能用金砭于黑睛内,拨去云翳,取其最捷者。此虽闻之,而未见其人也”。

明代傅仁宇的《审视瑶函》对金针拨障法的记录有内障根源歌、针内障法歌、针内障后法歌、金针非义、煮针法、麻醉法、拨内障手法、封眼法,开内障图等,而且对于针拨术的方法步骤叙述详细具体。

明末清初黄庭镜的《目经大成》将这一手术方法归纳为八法,对针拨术总结出审机(包括一切术前准备);点睛(在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射覆(将金针推进至虹膜与晶体之间);探骊(拨断晶体悬韧带);扰海(将混浊晶体拨离原位,压于玻璃体下方);卷簾(压晶体于玻璃体下方至不再上浮为止);圆镜(把晶体固定后,将拨针退至瞳孔中央,检查前房、视力等);完璧(术毕缓缓出针)八法,使得手术的操作规范化。

17世纪的眼科学家张飞畴在《张氏医通》(年)内提出“凡初习针时,不得以人目轻试,宜针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

书中还提到一种“过梁针”的手法,即医生在给患者左眼施行手术的时候,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术的时候,则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习惯,可用右手由患者内侧角膜缘外进针,但手和拨障针要横越鼻梁,故称“过梁针”。书中提到有的患者由于鼻梁高耸,影响手指进针,因此认为做这一手术的医生最好能学会两手均能操作。

晚清至民国时期,仍有少量眼科医生掌握金针拨障术这一秘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东阳韦氏父子。

韦尚林,人称“御医韦尚林”。他曾拜具有十一世医传的中医眼科老医生为师,授得“瞳仁反背,金针拨法”的绝招,乃承其业专擅眼科。

韦尚林的幼子韦文贵。16岁随父学医,继承金针拨障术,专攻眼科。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中山北路开设诊所,自立“医院”,设简易病房。抗日战争时期回原籍行医。年再度悬壶杭州,盲而复明者众多,并毫无保留地献出家传经验方,带头公开“金针拨障术”手术方法。年8月,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首次来华访问。当时他患有白内障,曾在其他国家诊断过,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手术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所以该国的保健局对此持保守态度,而致谢胡的病情拖延,视力越来越低下。此次访华,谢胡想借机会接受中国医学的治疗,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委托中国医院进行手术,由眼科主任医师韦文贵为其实施“金针拨障术”取得成功。

近现代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DavidJMclntyre于年5月5日在赠书《白内障囊外手术》中留言“送给唐由之教授,一位最有创新和想像力的科学家,致以极大的尊敬。”

唐由之汲取古代金针拨障术的优点,结合近代眼科解剖学,扬长避短,创造性地提出了白内障针拨术、针拨套出术、针吸套出术,并系统的完善了针拨术,主要表现在改善了手术器械;制定了拨障手术的程序;总结了拨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并将白内障针拨术的切口重新定位,保证了手术的更加优越性和安全性。开展的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由于其安全、效果显著,于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时候的唐老师就运用针拨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听着《满江红》给毛泽东主席成功实施了白内障手术,而且还给柬埔寨努宾亲王、印度尼西亚的前总统瓦希德等国内外的领导带来了重见光明的机会,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唐由之与毛主席的合影

毛主席专用的手术器械

金篦术“治者五六,不能治者四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另外即使当时手术成功了也存在很多并发症的隐患,沉到玻璃体腔的晶状体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白内障的手术越来越成熟,切口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恢复快等突出的优点使得金针拨障术相形见绌,这也使得它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by/12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