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突然好了危险小心是因为hell
2022-7-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了年纪后,由于晶状体调节能力下降,会出现看近物模糊的现象,看书、看报都要拿得远些才看得更清楚,即俗话说的“老花眼”。
但是,有些人却发生了“老花眼”突然好转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案例
最近,65岁的老李发现自己多年的老花眼突然好了。以前读书看报必须戴老花镜,现在不用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在开心的同时,他也觉得纳闷:难道这老花眼,还能自动痊愈?
为此,医院眼科就诊,但专家却表示,突然消失的老花眼并不是一件好事,还很危险!
老花眼好转可能是白内障早期
老年人视力突然变化大部分是白内障早期发出的信号。
1
什么是白内障?
眼睛中的晶状体充当着类似相机镜头的作用,而白内障就是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变混浊了,视线也会随之模糊。
2
早期老花眼为何会消失?
随着白内障的继续发展,晶状体代谢发生异常改变,其纤维发生肿胀,密度增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相当于眼睛里多了一副老花镜,这就导致“老花眼突然变好了”的错觉。
但其实,这只是白内障发展的一个阶段,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其后就会逐渐出现:
①视物模糊,尤其是在晚上;
②视物有黑点或白色薄雾遮挡视线;
③对物体的对比度、颜色的敏感度下降,甚至难以区分颜色;
④单眼复视或多视症,如看1个人时,可能有多个影子。
3
预防白内障日常法则
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率最高的眼部疾病,致盲率达47%,因而学会预防很重要。
01
避免过度视疲劳
注意正确的用眼姿势;同时控制用眼时间,每用眼一小时,让眼睛适度放松,如闭目养神、走动、望天空或远方等;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阅读和工作。
02
眼睛防晒
虽然角膜可以过滤掉相当一部分紫外线,但仍有一部分会到达晶状体,当其长期接受紫外线的慢性照射,就会发生老化、浑浊。时间久了,患白内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因而建议太阳光强烈的时候一定要戴上太阳镜。
03
摄入充足的维生素C
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约比血液中高出30倍。而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容易营养不良,因而日常要适当多吃富含维C的果蔬,像枣、猕猴桃、苹果等。
04
多吃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眼睛视网膜黄斑中发现的两种类胡萝卜素,二者就像过滤器,可有效过滤蓝光,并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性能,预防眼睛的老化,延缓视力减退,达到很好的晶状体保护效果。所以,像玉米、菠菜、鸡蛋、西葫芦等可以加入日常膳食。
05
少吃盐
有研究表明,饮食中多盐者患白内障为少盐者的2倍!因此日常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最好每天不超过5克。
还要当心发生眼底病变
糖尿病人群若是突然出现老花眼好转,其实很可能是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了糖尿病眼病——波动性屈光不正。
1
血糖影响屈光变化程度
屈光变化的程度与血糖浓度改变的急骤性有关——当血糖急剧升高时,原本视力正常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近视,或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可能会减轻。
因为血糖增高,血液内无机盐含量降低、房水渗透压下降,使得房水渗入晶状体,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
当血糖降低时,视力又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也就是说原来正常的依旧正常,老花的依旧老花。
需要注意的是:眼睛是糖尿病损伤的重要器官之一。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5倍;眼部并发症状占所有糖尿病并发症的20%~40%,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建议:当确诊为糖尿病时就应该马上去眼科检查。在发病初期,血糖、血压控制得比较好,至少一年检查一次;如果血糖波动很大,控制得很不理想,建议半年或者三个月检查一次。
2
稳血糖的小妙招
血糖波动大,有时候比持续高血糖更加可怕——人体无法适应大幅度的波动,就容易造成应激损害,对血管、神经、心脏的伤害也会增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对于糖友来说,不仅要降糖,更要做到平稳降糖,而日常做好这几件小事,也能帮助有效控糖:
01
吃饭细嚼慢咽
很多慢性病人群往往只注意控制食用量,却忽视了进食速度。对糖友来说,进食慢有利于胰高糖素多肽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生成,帮助更好地控糖。建议吃饭时长可掌握在20-30分钟之间。
02
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
运动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还能增加糖的利用,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提高。建议糖尿病人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舞蹈等,需要注意运动前拉伸,运动后放松,避免运动损伤。时间可以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
03
控糖代茶饮
取党参5克,白术5克,黄连0.5克,石斛10克,山楂5克,莱菔子3克,用开水煮制15分钟,每天都可饮用。可辅助降糖,还有降胃热、健脾、消食、降脂等功效。
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