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
2017-7-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内障患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白内障到底是什么,糖尿病又对白内障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眼睛的结构以及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眼睛的结构
白内障指的就是晶状体的混浊,从外面看上去是这样的▼
而正常的眼睛是这样的▼
看出差别了吗?差别就是黑眼球不黑了!它变白了!
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照射进入视网膜,视网膜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图像。说到底,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都是可以透过光的结构,不参与光信号到电信号转换的过程,但如果连光都照不进来,我们还是看不清东西。一旦晶状体混浊,光线无法很好地照进视网膜,看到的东西就会变模糊,随着晶状体混浊的加重,视力会越来越差。
糖尿病与白内障
年龄增长会导致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可以引起糖尿病性白内障,但真正的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上比较少见,中年以后发生的白内障,很难在糖尿病因素和老年因素之间作出准确鉴别,糖尿病因素可以使老年性白内障提早出现或加速其发展。
白内障手术就是把混浊的晶状体摘掉,换成人工晶状体,换掉后,只要角膜、玻璃体是透明的,光线就可以顺利照进视网膜,这就为我们视物清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为什么一定要换上人工晶状体呢,这是因为晶状体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调节焦距,从而使光线准确地照在视网膜上,而不是视网膜后也不是视网膜前,晶状体就像是照相机的镜头,白内障手术就相当于把一个已经脏了的镜头换成一个干净的,如果我们只是把原来脏的镜头拿掉,那么照相机就照不了相了,眼睛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把白内障摘掉了却不放一个人工晶状体进去,那么眼睛还是看不清东西。人工晶状体和自己的晶状体最大的区别就是调节焦距的能力,自己的晶状体可以随意调节,从而让眼睛看远看近都可以看清,但是人工晶状体就没有这么智能了,通常它们只有一个焦点,而医生通常会选择一个可以让我们看远看得清的人工晶状体从而保证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在进行读书、看报、玩手机、看电脑时就得戴老花镜,这个老花镜可不是随便买一副就可以了,需要到眼镜店进行验光配镜,配一副度数与自己眼睛相符的老花镜,否则会造成其他的眼部问题。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也有了多焦人工晶体,让我们看远看近都可以看清楚,但是这种人工晶体的适用人群是受限的,需要有良好的眼部条件,可以在手术前与自己的医生沟通,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
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
手术的目的,一是提高视力,二是方便眼底疾病的检查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的视力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错失有利治疗时机,会造成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方便眼底病的治疗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对于中心视力尚好,周边皮质明显混浊,已经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患者,也应考虑手术。
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加了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血糖控制不良不仅增加手术风险,术后炎症反应也较重,伤口愈合慢,角膜恢复慢,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虹膜粘连并加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术后视力恢复差。
术前血糖控制在6.7mmol/L为最佳。由于手术应激的存在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即使原本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仍可能在住院期间出现较大的血糖波动,所以应配合医护人员监测控制血糖。
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白内障手术短,但应该注意的是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任何手术都有并发症,当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很小,但还是应该配合医生完善术前准备,控制好血糖,并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
术后注意事项
1.控制血糖、血压;
2.保持眼部卫生,避免脏东西进入眼睛;
3.按时点眼药水;
4.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糖尿病饮食;
5.定期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6.手术三个月后验光配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