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真的可以记录死前看到的最后一幕吗
2017-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小编在后台“巡逻”时,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很有意思↓↓↓
哗啦一声,小编的记忆之门便打开了:
小时候看金超群主演的93版《包青天》,似乎就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包大人从死者的眼睛里看到凶手的样子,王朝、马汉等人很快将凶手缉拿归案;
有一年县里发生命案,有人说是法医从死者的眼睛里看到了凶手的影像,案子才能在一天之内告破……
本期奇葩问,小编就试着破解这个问题:人眼真的可以记录死前看到的最后一幕吗?
题图,素材来源:昵图网
奇葩问|第17辑
人眼真的可以记录死前看到的最后一幕吗?
对人类来说,眼睛是视觉器官,通过它可以感知明暗,可以了解外在的世界。那么,在眼睛这个器官中,瞳孔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瞳孔可以记录看到的影像吗?你每天都通过眼睛了解外界,但你真的确定自己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吗?
眼睛的外形近似球状,所以也叫眼球。眼球的结构很复杂,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包括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等,具体的可见下图。
图1:眼球断面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相信大家在中学物理课上,已经知道眼球成像是遵循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如果忘了,那么不妨来复习一遍吧。
促成眼球凸透镜成像的关键部分,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是一个类似双面凸透镜的透明组织,通过韧带固定,介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的光线透过晶状体,最后在视网膜的细胞层上形成倒影。视网膜成像通过视神经转变为电信号,再投射到大脑相应的图像整合区域。人死以后,视神经无法完成神经冲动的电信号传递,大脑死亡也无法完成图像整合。在死亡的那一刻,就算凶手站在死者眼前,图像也是无法留在眼睛里的。
图2:眼球成像原理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既然物体的成像是投射在视网膜上,那么瞳孔在整个视觉成像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前文的图1所示,眼球中虹膜中心的那个小圆孔就是瞳孔,直径大约是2.5-5mm,它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
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造成的光线差异,根据光线强弱不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支配虹膜中的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来使得瞳孔缩小或开大。具体表现如下:
当眼球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时,围绕在瞳孔周围不足1mm宽的瞳孔括约肌,会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缩小瞳孔,减少进入眼球的强光;
当光线昏暗的时候,为了避免视物模糊,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就会受到交感神经的支配,使得瞳孔开大,以便有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
由此可见,我们所看到的影像并不是投射在瞳孔之上的。本文开篇所提及的亡者瞳孔能记录死前所见事物的传说,又是怎么来的?
《洗冤集录》验尸不忽视眼睛亡者瞳孔能记录死前所见事物,这个传说始于何时,至今已不得而知。但不排除这个传说始于《三侠五义》(93版《包青天》的原著)成书的清代,甚至更早的时代。
《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本法医学著作,归纳总结了不少验尸的方法,也为后世验尸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洗冤集录?卷之二?八?验尸》中就提到尸检时不可遗漏的头面部位置,包括(有无髻子)发长(若干)、顶心、囟门、发际、额、两眉、两眼(或开或闭,如闭,擘开验眼睛全与不全)、鼻(两鼻孔)等。
但在古代,民众基于对尸体的禁忌,不仅对尸体敬而远之,而且对验尸工作也不甚了解。换句话说,就算古代民众看到验尸官或者仵作撑开死者闭合的眼睑进行检查,也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这种神秘感在真凶被抓获的时候,就会促使民众将事件讹传为:是死者的眼睛记录下凶手的影像,验尸人员看到了该影像,知道了谁是凶手而破案。
尽管亡者瞳孔不能记录下其死前所见的事物,但时至今日,死者的眼睛依然是验尸人员必须检查的器官。验尸人员究竟可以从中读到哪些信息呢?
亡者眼睛可以透露哪些信息?1死亡时间读过《断头君,你还好吗?》一文的读者一定清楚,人死后眼角膜细胞内粘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的透明度逐渐降低,直到最后的完全不透明。根据角膜的混浊程度,验尸人员可以大致推测出死亡的时间:
死后1-2小时,角膜湿润,瞳孔透明;
死后5-6小时,角膜开始干燥,并可出现白色小点;
死后10-12小时,虽然仍可透视瞳孔,但角膜上的白色小点会逐渐扩大,发展成云片状,属于轻度混浊;
死后15-24小时,虽然依旧可透视瞳孔,但角膜呈现云雾状、半透明,此时的角膜为中度混浊;
死后48小时,角膜已经发展到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
以上只是大致的死亡时间判断依据,如果尸体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那么角膜发展到高度混浊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2死亡原因读过“法医秦明”系列小说的读者,对“机械性窒息”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勒死、缢死、扼死、闷死等,都可以造成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一般出现的征象有:右心及肝、肾等内脏淤血;肺淤血和肺气肿;内脏器官的浆膜和黏膜下点状出血;尸斑呈暗紫红色;颜面发绀,肿胀;口唇、指(趾)甲紫绀;同时还伴随着面部皮肤和眼结膜点状出血。
CCTV-12“天网”系列节目中有一期是《停止呼吸》,讲的是一个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凶手的作案手法就是《第十一根手指》第二案“纸面青尸”中提及的“贴加官”。法医根据死者头面部皮肤和眼结膜的点状出血,推断出《停止呼吸》的受害人是死于机械性窒息,并结合其他的证据,最终断定看似无辜的丈夫才是真凶。
3尸体曾经所处的环境看过《清道夫》第九案“死不瞑目”的读者,应该对“巩膜黑斑”这个词语有印象吧?如果没印象,也没关系,我们来复习一遍。
巩膜黑斑一般出现在死后眼睑没有闭合或者没完全闭合的情况下,眼球的水分不断蒸发,巩膜因干燥而变薄,巩膜下方的脉络膜色素显现,在眼球结膜上出现三角形、卵圆形或圆形的黑色斑状,甚至可能出现整个眼球看起来都是黑色的情况。
巩膜黑斑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如果像《清道夫》第九案“死不瞑目”的水中尸体那样出现巩膜黑斑,只能说明尸体在入水之前,曾经在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下呆过比较长的时间。
虽然亡者瞳孔不能记录下死前所见的事物,不能让验尸人员直观地看到谁是凶手,但是,亡者的眼睛却可以透露给验尸人员有关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尸体是否被转移等信息。如果今天的文章能帮您破解长久以来疑惑的问题,那就请尊重死者,莫再以讹传讹。
扩展阅读:本文所提及的某些知识,可直接点击下列文章的标题进行了解:
《别不信!中国古代就有世界级法医!》
《你不知道的古代法医——仵作的秘密》
《断头君,你还好吗?》
◆◆◆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词条:眼球成像;晶状体;瞳孔;法医学基础
[2]《洗冤集录·卷之二·八·验尸》
本期编辑团
主稿:望月;校对:猫猫;题图:花颜公子;排版:秋舞珏
[奇葩问]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