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浑浊视物模糊别误以为是ld

2020-8-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们接收外界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一旦视觉受损,必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数据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中重度视力损害和盲的比率分别为6.05%~15.3%和0.66%~5.35%。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多人出现了眼部问题:眼睛浑浊、干涩、视力下降、不自觉流眼泪……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因为年纪大了,很可能是眼部疾病在作祟!

我国60岁-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病发率高达90%以上。白内障凭借其高发病率牢牢占据我国眼病致盲原因的首位。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把它误以为是“老花眼”,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今天我们就来保护眼睛健康,正确认识眼部疾病!

正确认识“老花眼”和“白内障”

1什么是“老花眼”

老花眼又称“视敏度功能衰退症”,是人体衰老的信号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因此,当看近物时,由于影像投射在视网膜时无法完全聚焦,看近距离的物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老花”属于生理现象,无法避免,人人都会“老花”,只是因人而异,发生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大部分人在40-45岁出现,也有极少数人在50岁时仍无老花现象,远近视力都很好。

2什么是“白内障”

与老花眼不同,白内障是是一种病理性眼疾,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致盲的风险,所以白内障的危害要比老花眼大很多!

白内障是由于晶体(晶状体)混浊引起的,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起光学透镜折光的作用。晶状体主要由水和蛋白质组成。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外面的光线透过它进入到眼睛中,让我们产生视觉。

受各种原因影响,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引起晶体代谢紊乱,导致蛋白质变性,使原先透明的晶体变为不透明,甚至完全混浊,光线不能透过晶体,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从而引发白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白内障按照病因可分为年龄相关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中毒性、辐射性、发育性白内障等。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又称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

白内障发病年龄基本在60岁以后,白内障程度因人而异,也有人60岁白内障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具体多少岁,要看眼睛被保护的程度。

高度近视眼的人,发生老花和白内障的年龄就会比较早,糖尿病也会使白内障发病提前,所以,病人一定要将血糖控制好。

巧辨“老花眼”和“白内障”

“老花眼”的症状

①近处看不清楚

在老花眼的过程里,会发现平常可以看清的距离,逐渐变得看不清,反而看远处时相对更清晰。

②视近不能持久

因为调节力减退,患者要在接近双眼调节极限的状态下近距离工作,所以不能持久。由于调节集合的联动效应,时间久了,甚至会出现眼胀、流泪、头痛、眼部发痒等视疲劳症状。

③喜欢更强的照明度

照明不足不仅使视分辨阈升高,还使瞳孔散大,在视网膜上形成较大的弥散圈,因而使老视眼的症状更加明显。所以老花眼的人,喜欢用较亮的灯光。

“白内障”的症状

①视物逐渐模糊

视物模糊是白内障的第一大症状,视力逐渐模糊,感觉眼前蒙了一层雾。

②老花症状减轻

忽然发现不需要戴老花眼镜也能看得清楚。

③眼前出现暗影

白内障初期,患者眼前可能出现位置固定、形状不变的点状或片状阴影。它与玻璃体混浊所引起的飞蚊症有所区别,后者的暗影是可动的,时隐时现,形状多变。

④昼盲或者夜盲

如果晶状体混浊先从中央部分开始,当白天光线强、瞳孔缩小时,光线进入眼内受阻,因此出现昼盲;如果晶状体混浊位于周边部分,夜晚暗光进入赤道部视网膜受阻,而赤道部视网膜的杆状视细胞负责夜视觉,因此会出现夜盲现象。

⑤色觉异常

生活中人眼看灯光时,在灯光周围会出现七色的彩圈或晕轮,医学上称之为“虹视”。当“虹视”现象增多,也可能是早期白内障的症状之一。

总的来说,老花眼和白内障是完全不同的“疾病”,老花看近不清楚,看远能看到。白内障看哪儿都不清楚,老花眼可以通过佩戴老花镜来获得好的视力,白内障则不行,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白内障作为最常见的可逆性致盲眼病,目前仍无有效的治愈药物,手术是当下唯一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白内障的知识,认真防范、积极治疗。

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zz/10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