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邻乐对痛风的疗效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痛风”是中医的病名,而不是西医的病名,只是这个概念被西医借用罢了。病因是“湿毒”,痛有定处,局部红肿热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对于痛风的治疗是首先健脾祛湿所以治疗痛风当内外同时进行,方可奏效。

1、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等病症的范畴,而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的过多的尿酸则属于“湿浊”的范畴。痛风是由于人体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血中有热,污浊凝涩,复受风寒湿热之邪外侵,湿热蕴结,内外合邪,痹阻肢体经络关节而成。其临床症状,主要以拇趾及跖趾关节,突于夜间红肿热痛,痛如虎啮样疼痛,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为主。日久不愈,可不定期反复发作,出现痰核结节,伴有关节肿大、僵硬、畸形,甚至可见小便混浊、砂淋、血尿,尿少浮肿,恶心呕吐,癃闭,关格等危重证候。

有调查表明,痛风患者占全部痹病患者的41%。3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30岁以上的人,多为工作、生活压力大,超负荷工作、大量应酬多,而这一点也恰与痛风治病因素相吻合。但是痛风的患病高峰并不是30岁,而是46-70岁。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40岁以后,三阳脉衰,阳气竭于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进程减缓,功能活动下降,气血不足,抵抗力减弱,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忍受、应急和适应能力降低,故而气血亏虚是导致40-70岁人群痛风患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中医对痛风的诊断要点

1)起病急骤,每于夜间突然发作,多以单个趾指关节红肿热痛,痛如虎啮,昼轻夜重,甚至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多为湿热毒邪。

2)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受风寒湿热之毒而诱发。近年有年龄提前,发病率上升趋势。

3)中期患者,关节周围,耳敦、耳轮、指趾骨间易出现痰核,常侵蚀关节而致畸形,一般皮肤无色质改变,疼痛轻或无疼痛,但按之有硬结,为痰瘀互结所致。

4)后期患者尿中可见砂石,小者无任何症状,大者常伴有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为湿热蕴结膀胱,但以血尿酸增高为特征。

5)实验室检查,高尿酸血症

1、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痛风前期为高尿酸血症,是指血中尿酸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痛风(英语:gout,学名:metabolicarthritis)则是由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又称代谢性关节炎。

2、现代医学将痛风在临床上分为四期

(1)高尿酸血症期:又称痛风前期,在这一期病人可无痛风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

(2)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一次疼痛之后,看起来关节的炎症消除了,和正常人一样,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继续作怪,渐渐关节变得肿胀僵硬、屈伸不利。

(3)痛风中期: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几次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

(4)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由于关节永久性畸形,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地身心痛苦。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功能明显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中科白癜风
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zd/1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