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品味的生活托起更有活力的经济
2016-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更有品味的生活托起更有活力的经济
在中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后,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政府向社会气力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1综合性措施不但顺应了人民期盼,而且符合经济规律。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稳增长"、"惠民生"的好抓手。随着一场城市保障升级战打响,我国经济转型也出现出一道"焕发城市活力"的靓丽风景线。 打造"电力智能"城市需打开民资"弹簧门" "未来的电建设升级主要集中在电智能化方面。"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在接受《证券》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他认为,电建设与电智能化的升级不但能带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还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另外,电智能化还有利于未来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城市配电建设,推动电智能化。这项要求也成为城市基础建设6项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是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把电智能化和配电建设作为重点投资方向。 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袁远认为,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推动下,智能电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智能电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全面驶入快车道。目前,从产业链层面分析,中国智能电的升级改造将对散布在不同环节上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为电工、信息、通讯、材料等多学科带来创新发展契机。 据国家电公司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坚强智能电建设的意见》显示,自2009年开始至2020年,我国"坚强智能电"将分为三个阶段发展,从初期的计划试点阶段到"125"期间的全面建设阶段,"10三五"时期的引领提升阶段,智能电建设总投资范围约4万亿元。年为计划的全面建设阶段,此阶段投资约2万亿元,年智能电基本建成阶段的投资1.7万亿元。 对如何使电建设在投资方面更加公道,任浩宁表示,首先取决于政府层面对电投资权限的开放程度。由于涉及到新能源并工作和电力输送等因素的影响,应允许地方电公司在电建设工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另外,政府方面还需出台鼓励措施,以此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到电智能化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 从企业层面看,任浩宁表示,国家电和南方电需承担更多的社会,并且这两家企业要对全部电系统做出更加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计划。以往的电建设仅仅推敲单一城市的供电需求,并没有推敲其他供电方式,新的升级改造工作需要扩大供电需求和方式的覆盖面。 "加强对电建设监管,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配电建设的质量和电智能化的推动。"对如何提升电建设的质量,任浩宁认为,从设备、技术方面看,我国在电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和质量的保障,而加大电建设监管能够全面的提升电建设的质量。 另外,对未来我国电的发展进程,袁远指出,中国能源供给与需求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智能电将成为能源输送的重要手段。未来三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中国电力需求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智能电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保证。 对此,任浩宁强调,加强电建设和推动电智能化将对未来能源基地和电力基地的散布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基地、西南地区的水电基地和陕西、山西、内蒙的煤炭基地都将构成,电力输送将以上述几大基地为重心向东南沿海等地区进行输送,智能电的推动将有效解决电力输送问题。 "电智能化的推动将进一步带动市场的活跃性,并且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未来电智能化的推动,任浩宁做出上述表示。他认为,电升级是未来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能源、电力安全最基本的保障,电工程的升级对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另外,逆城市化现象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也将因电建设的升级和完善得到有效解决。 构造城市"新水景" 排水管建设拉动万亿元投资 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验证一个城市是否是发达,最好来一场大雨。雨后,如果交通虽慢却不梗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先进城市;如果积水充足,小孩可以在街头用捞鱼,这大概还是发展中城市。" 专家表示,要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应当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而这其中,下水道等地下管的建设是基础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直接拉动投资增长,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升级、转型打基础。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动政府向社会气力购买公共服务,其中市政地下供水管建设和改造、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等,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这还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密切关联。 城市地下管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工业管道等几大类。长江证券(行情,问诊)行业研究员表示,由于属于隐蔽工程,对地方政绩和环境美化贡献较小,地方政府常常重视程度不足,日积月累下问题开始显现,尤以市政排水为甚。2012年以来,政府对地下管的相干政策和领导人的表态明显增加。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近1个半月内3次提及地下管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大投资。 去年各大城市"看海"让人印象深入,为了不再"看海",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均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投资力度。 北京市提出"125"期间要投入21.2亿元,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更新改造中心城区排水管线。而"125"期间,上海市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计划投入约120亿元。重庆市2013年计划完成220亿元各项水利投资。 据了解,目前,我国城市排水问题主要是管建设长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地区排水标准偏低。全国城镇人均雨水管道长度为0.47米,而德国2001年人均雨水管道长度已是我国目前的8倍。 长江证券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25"污水管总投资将达2443亿元。一般来说,一条马路建一根污水管道,就会另建相对应的两根雨水管道,因此雨水管道投资是污水管道投资的两倍,即占全部排水管道工程投资的2/3。由此推算,"125"期间,全国排水管道总投资为7329亿元左右,平均每一年1465.8亿元。 另有业内人士预计,"125"期间市政雨水管道将新增近20万千米,排水管道合计新增长度较"115"翻番。因此,在未来8年-10年间,城市排水管的升级改造,可能需要投入万亿元资金。 另外,2012年底,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125"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通知》明确,4100亿元投资将用于加快推动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方向。按《计划》目标,在管更新改造方面,总计9.23万千米。新建管方面,新建管长度总计18.53万千米。 不过,对本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明确:增量项目,经营性领域推行投资运营主体招商,政府不再直投;准经营性领域以股权合作等方式为投资者获得回报创造条件;非经营性领域可采取捆绑式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由社会投资人组织实行。对存量项目,通过拜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专业化运营的力度。 "到2015年,完成8万千米城镇燃气和近10万千米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改造任务。"随着政府采购范围的逐年提高,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也越发遭到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7月31日明确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6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就提出,要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改造。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侯文涛在接受《证券》采访时表示,"美丽中国"战略重视循环经济,带动城市集中供暖的更新换代,而此次关于集中供热管的扶持政策及投资的加大,将有利于龙头供热企业下落能耗、开辟供热区域。 "热改造和完善,首先有利于热运行效率提升,下落热损失;与此同时,也可为龙头企业整合供热区域、扩大供热范围提供可能;政府补贴增加、价格机制理顺,将有利于行业毛利率提升。"侯文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