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的中医治疗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湿病泛指因湿而引起的病症。湿为重浊粘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处,或涉水雨淋,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肌肤,出现身重体酸,关节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身重自汗,属外感湿邪,亦称“伤湿”。若因饮食不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小便少,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的,是湿从内生,统属湿病。
在辨证论治方面,注意辨别表里、上下、寒热、虚实。
如湿家表实证:风湿在表予麻杏苡甘汤,寒湿在表予麻黄加术汤,风湿表虚证予防己黄芪汤,风湿表阳虚证予桂枝附子汤,而表里阳气皆虚者予甘草附子汤。治黄疸病,阳明湿热瘀里发黄予茵陈蒿汤;外有表邪,里有湿热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郁于三焦,热势较重予栀子柏皮汤;黄疸湿重于热予茵陈五苓散。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抓住水湿病证的肺、脾、肾三个主要病理环节,再根据因,病位、疾病的寒热性质来进行辨证论治。宜分标本而治之,祛邪治其标,扶正治其本。本文重点谈內湿。
一、脏腑功能失调与湿病
1.脾胃与湿病
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若素体虚弱,或察赋不足,或饮食失调,或劳倦损伤或久病虚损,均可使脾气虚,失其健运,而造成水湿储留,聚湿生痰而成痰饮;溢于皮肤而成水肿;停留肠道而生泄泻、肠鸣水声辘辘等水湿病证。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可致脾阳虚,或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损伤脾阳,均可致阳虚失于温煦运化,而表现院腹冷痛,大便稀溏或泄泻清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舌淡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寒湿病证。
胃有腐熟水谷的作用,若饮食不洁,饥饱失常,冷热不和,可致胃失和降,而现恶心、呕吐等湿阻病。
2.肺大肠与湿病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敷布运行津液、滋润全身、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的作用,若察赋不足,或久病伤肺,肺气虚损,宣肃失司,聚液生痰;或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厚味,或脾虚母病及子,致肺失宣降,痰湿奎阻。肺气不宣则咳痰,胸闷,喘息,无汗;肺失肃降则尿少、水肿。
大肠主传化糟粕,有接受小肠下注的食物渣滓,并再吸收其中多余水分的作用,若大肠虚寒,失其吸收水分的作用,则肠鸣,腹泻。
3.肾膀肤与湿病
肾阳的气化作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若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或久病耗伤肾阳,使之失其温煦气化作用,而致水湿泛滥,小便不利,尿少,浮肿,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出现胸闷、心悸、呼吸气促、喘咳、痰鸣等痰湿危急证候。
膀胱有贮尿排尿的作用,若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或瘾闭;若湿热闭阻膀胧,则小便混浊,淋沥不畅。
4.心小肠与湿病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主血脉,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若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或痰湿、湿热阻滞,致血运不畅,癖血阻络,“血道不通……倪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灵枢·刺节真邪》)。血运不畅,津液运行障碍,而表现尿少,水肿,心悸,怔忡;若痰蒙心窍,则神昏,语誊;若痰引风动,则抽搐,喉中痰鸣。
小肠有分泌清浊的作用,若小肠虚寒,或湿热下注,致小肠功能失司,会出现二便异常。
若小肠虚寒,寒不化湿,则肠鸣,大便稀溏;若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淋浊,溺窍灼热。
5.肝胆与湿病
肝主疏泄,若肝气受损,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鼓胀,腹水;或痰湿流注,致皮下生核,而产生痰核,或寒性脓疡。
肝的疏泄作用,能控制和调节胆汁的化生和排泄。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若湿热邪气侵袭,或过食肥甘,喜饮浓茶,嗜酒等偏嗜习惯,致聚湿化热,湿热蕴结肝胆,而产生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大便不调,或面目身黄,或阴囊湿疹,或带下黄浊,苔黄腻,脉弦数等湿热证。
6.三焦与湿病
三焦为决读之官,有疏通沟渠,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全身水液代谢,是由各脏腑功能协调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若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也会影响肺、脾、肾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而致水液代谢障碍,产生水湿病证。
湿病除以上所述病因外,输液不当或过用寒凉滋腻,耗气伤阳药,或损伤心、肺、脾、肾的药物而引起痰湿、水肿证亦有之,临证用药时必须严谨慎重,适度用之。
湿病的病机,一般分为气机失常、阴阳失衡、正虚邪留三种情况。
二、湿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1.外湿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其表现特点为微恶寒,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头重如裹,四肢酸楚困重,口黏不渴,苔薄白或滑,脉濡缓。
2、内湿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因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的病证,称内湿证。临床常见为脾肾阳虚,失其温煦运
化,水湿停聚,湿邪久羁,或湿郁化热,气机阻滞,三焦气化失常。常见有湿滞上焦、湿阻中焦、湿注下焦。由于湿停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异。
湿滞上焦:湿遏清阳,可见头晕目眩,胸隔满闷,头重如裹。
湿阻中焦: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困脾,可见院腹痞满,纳呆呕恶,口腻不渴;面黄浮肿,四肢沉重,便溏泄泻。
湿注下焦:脾肾阳虚,不化水湿,膀胧气化失司,致足附浮肿,小便混浊,带下,白浊。
上述内湿证,均有小便不利、苔腻、脉濡缓等水湿内停的共同表现。
三、湿病的常见证候
1、湿证
其证候多见头重如裹,胸闷院痞,纳呆腹胀,四肢倦怠,沉重酸楚,面色晦滞,妇女见带下腥臭,或小腹坠胀,经来不畅,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舌苔厚腻或白滑,脉濡滑等。
2、风湿证
湿邪多兼夹为患,如与风合邪,则为风湿,易侵犯人体而形成上下内外疾病。初起风湿之邪客表,卫阳被遏,腠理开合失司。证见恶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楚,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浮濡,或浮缓等。
3、寒湿证
寒湿俱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证见神疲恶寒肢冷,头身困重,关节冷痛,屈伸不利,无汗,或胸腹痞满,呕逆,濡泻,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等。
4、暑湿证
证见:口渴不欲饮,神疲肢倦,身体困重,关节酸楚,心烦少寐,汗出不彻,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
5、湿热证
证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痞院闷,口干不欲饮,纳呆,或面目周身发黄,皮肤丘疹发痒,小便短赤不利,大便溏而不爽,或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缓等。
6、痰湿证
证见: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或痰黄易出,面色萎黄,院痞腹胀,便塘,或呕恶纳呆,口戮,肢体麻木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等。
四、湿病的治疗
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抓住水湿病证的肺、脾、肾三个主要病理环节,再根据因,病位、疾病的寒热性质来进行辨证论治。宜分标本而治之,祛邪治其标,扶正治其本。
古人曾指出:“善治湿者,不治湿但治气”,“气化则水湿自除”,“气行则水行”。气化的关键在于调动机体自身内在脏腑的功能,气化则水湿自除。
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肿严重者,则“泻下逐水”。朱丹溪进一步指出:“湿在上焦,宜发汗而解表,此疏泄其湿也;湿在中焦,宜宽中顺气,调畅脾胃,此渗泄其湿也;湿在下焦,宜利小便,不使水逆上行,此开导其湿也。”
(一)祛邪法
1.芳香化湿法
芳香化湿法用于湿浊内盛,上蒙清窍,阻滞经络,或脾为湿困所致头重如裹,眩晕耳鸣,肢体困重,或腕腹痞满,泛酸呕恶,便溏等。对于湿浊壅盛及湿温、暑湿等病证亦可选用此法。
常用芳香化湿中药有藿香、佩兰、香苏、苏梗、白豆寇、石菖蒲、砂仁。其代表方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
2.疏风散湿法
适用于风湿表证,或风湿痹证,证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肌肉疼痛,关节不利,腰膝酸痛,苔腻,脉浮、弦等。
常用的疏风散湿药有防风、羌活、独活、秦芜、稀签草、海风藤等。其代表方有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汤、独活寄生汤等。
羌活胜湿汤有祛风湿、解表、止痛的作用,是治疗风湿在表、头痛身痛的常用方剂,能使在表之湿邪从汗而解;风湿去而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或一身尽痛,恶寒微热,舌苔白,脉缓等证尽除。
九味羌活汤,有疏风祛湿,兼清里热的作用。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等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
独活寄生汤有祛风湿,止痹痛,补气血,益肝肾的作用。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筋骨,证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痛等证。
3.苦温燥湿法
苦温燥湿法,即运用苦温燥湿药物,祛除湿浊,具有苦温燥湿作用的治法。适用于湿浊中阻,湿浊困脾,或湿滞经络所致的脘闷腹胀,涎多食少,口淡无味,或肢体沉重,酸楚困倦,思睡,苔厚腻,脉濡或滑等证。
常用苦温燥湿中药有苍术、厚朴、半夏、草果、陈皮。其代表方有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有燥湿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中无味,呕恶便溏,肢体倦怠,舌苔白腻等证。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和中,祛湿化浊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阴暑,寒热头痛,胸闷腹痛,呕恶,肠鸣泄泻,口淡苔腻等证。
4.清热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即运用清热渗湿和清肝利胆的药物,具有清热通淋,利胆退黄作用的治疗方法。
常用于湿热病证,如湿温,黄疽,湿热下注的淋浊,带下,腹泻,下肢丹毒及湿疹等证。
常用清热利湿药有萹蓄、木通、石韦、茵陈、瞿麦、萆薢、海金沙。其代表方有八正散、茵陈蒿汤、萆薢渗湿汤等。
八正散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作用。用于湿热下注,小腹急满,小便混浊,涩痛,甚至尿闭,脉数有力。
茵陈篙汤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用于湿热黄疽,黄色鲜明,口渴,二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者。
草解渗湿汤,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适用于下肢丹毒、湿疹、足趾溃烂等证。
5.淡渗利湿法
淡渗利湿法,即运用淡渗的利湿药,祛除体内水湿,具有淡渗利湿,利水消肿,通淋止痛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痰饮,湿温,关节肿痛等证。根据不同病证,可适当选择相应的药物配伍。
常用的淡渗利湿药有通草、滑石、慧仁、获荃、猪荃、泽泻。其代表方有薏苡竹叶散、茯苓皮汤、五皮饮等。
薏苡竹叶散具有辛凉清热,甘淡渗湿的作用。用于湿温身发白?,或小便不利,湿郁经脉等证。
茯苓皮汤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可用于小便不通、水肿等证。
五皮饮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6.辛开利水法
辛开利水法,即运用辛开宣散和利水祛湿药物,以宣发肃降肺气,从而达到辛开利水,通调水道作用的治法。
适用于肺气失宣,决读失职,尿少,水肿等证。
常用的辛开利水药有麻黄、防己、浮萍、细辛等。其代表方剂如越婢汤。
越婢汤有宣肺行水的作用,用于风水,水肿等证。
7.活血利水
近年来不少医学家重视活血利水法,如水气射肺、凌心(肺心,冠心、心衰,慢性肾炎,严重水肿等)或关节肿痛兼用活血利水法,均取得较好疗效。
活血利水法,即用活血利水的药物,以化癖祛湿,此法有活血利水作用。用于水湿停聚而兼有瘀血证候者。
常用活血利水药有泽兰、牛膝、刘寄奴、蒲黄、天仙藤、丝瓜络、坤草等。其代表方如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有活血化瘀,祛痰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小腹胀痛,血瘀与痰湿为患的卵巢囊肿等病。
*(二)扶正法
1.益肺利水法
益肺利水法,即用补益肺气和利水之药物,以加强肺气的通调水道功能,从而达到补益肺气,祛除体内水湿的目的。用于肺气虚,行水无力,水道不利的病证。
常用益肺利水药有黄芪、人参、党参、茯苓、桔梗、薏苡仁等,方如春泽汤、益气止淋汤。
春泽汤具有益气利水渗湿之效,用于伏暑及气虚伤湿,渴而小便不利等证。
益气止淋汤有益气、通淋、利尿的作用,可用于妊娠小便淋痛。
2.健脾祛湿法
健脾祛湿法,即用益气健脾祛湿药,以祛除体内水湿,此法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用于脾虚湿困,湿浊中阻,如食少泛恶,脱闷,纳呆倦怠,乏力肢体沉重,尿少,便溏,浮肿等证。
常用益气健脾祛湿药有黄芪、党参、白术、扁豆、薏苡仁等,其代表方剂有防己黄芪汤、六君子汤、实脾饮。
防己黄茂汤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功能,用于风水身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以及风湿痹痛、肢体重着麻木等证。
六君子汤有益气健脾祛湿的功能,用于脾虚食少呕恶,便溏,浮肿等证。
实脾饮有温阳实脾,行气利水的作用,用于脾阳虚衰不能制水的水肿病。
3.舒肝化湿法
舒肝化湿法,即用舒肝理气和化湿药,以疏理肝气,调畅气机,祛除体内水湿,此法具有舒肝理气,解郁化湿作用。用于肝气不疏,水湿不化之证。
常用舒肝化湿药有柴胡、青皮、郁金、川芍、当归、车前子、萆薢、五加皮等。其代表方有加味丹栀逍遥散、蒿芩清胆汤。
加味丹栀逍遥散有养血疏肝利尿作用。用于肝脾血虚有热,肝失疏泄而小便淋涩疼痛等证。
蒿芩清胆汤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适于少阳胆热偏重,湿热痰浊内蕴,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痰涎,胸胁胀痛等证。
4.温肾化湿法
温肾化湿法,即用温肾阳、补肾气和化湿药物,以加强肾的温煦运化功能,从而将体内水湿排出体外。适用于肾虚水泛,尿少浮肿等证。
常用的温肾化湿药有附子、肉桂、细辛、获荃、泽泻、猪荃等。其代表方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真武汤有温肾利水的作用,用于阳虚水泛,小便不利,水肿,心悸等证。
济生肾气丸有温补肾阳利水的作用,用于肾虚腰重,足肿,小便不利等证。
5.强心利水法
强心利水法,即用强心药和利水药,以补益心气,通利水湿,从而达到强心利水的作用。适用于心气虚衰,血运不畅而致心悸、怔忡、浮肿、尿少等证。
常用药有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代表方有参芪茯苓汤、黄芪补中汤、春泽汤。
参芪茯苓汤、黄芪补中汤、春泽汤均有强心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心气虚衰,心悸、浮肿、尿少等证。
6.养阴逐湿法
养阴逐湿法,又称养阴化湿法,即以养阴法和化湿合法,适用于湿邪郁久化燥伤阴,而湿邪未尽;或湿热久羁,热伤阴分,或阴虚而湿留未去,或脾阴亏乏,水湿停滞,或余湿未净,津液已伤。临床表现为既有湿邪滞留,又有阴伤化燥的复合证候。
治疗应注意治湿以辛润、温润、淡渗为宜,如蕾香、佩兰、杏仁、生薏苡仁、茯苓、通草、白茅根、芦根、六一散之类,不宜苦温、苦寒燥烈之品,使治湿而不碍于燥;治燥不碍于湿,养阴常用龟板、决明、牡蛎、金钗石斛、熟地炭、枸杞、玉竹、制首乌、胡麻、粳米、元米、南枣、山药、湘莲、扁豆之类。
(三)祛邪扶正法
1.祛邪佐以扶正
祛邪佐以扶正,即以祛邪为主,佐以扶助正气。用于邪气实,病情重,而正已虚或因实致虚之证候。如猪苓汤,以清热利水为重,佐以滋阴,利水而不伤阴,滋阴以助去水。用于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小腹胀满,口渴心烦之淋证兼阴伤者。五苓散,以化气利水为主,佐以健脾,用于水肿,身重,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或吐泻交作,兼有脾虚者。又如水臌病人,腹大如鼓,腹壁脉络暴露,尿少,形衰,气短,服舟车丸后,饮独参汤,亦是取祛邪佐以扶正之法。
2.扶正佐以祛邪
扶正佐以祛邪,即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除邪气。用于正气已虚而邪气未退尽,或因虚致实之证。如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利水,用于阳虚水泛,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完带汤,健脾胜湿,疏肝理气,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疏肝祛湿,用于脾虚失摄,带脉不固,肝气不舒,湿浊下注的带下,白浊等证。
又如肾病病势危重,湿浊内壅.,尿少,浮肿,呕吐,四肢抽动者,临床上单纯利尿往往尿量不增.,单纯止呕、镇痉,呕吐、抽搐依然。只有掌握病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温肾健脾,益气活血,改善肾的气化功能,同时予以通腑。气化行则小便自利,湿浊自化。“化”体现了调动机体自身的内在积极因素·,此亦属扶正佐以祛邪法。
摘自《中医湿病证治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