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2020-9-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_1.html
1症状01

视力下降:这是白内障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症状。晶状体周边部的轻度混浊可不影响视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浊,虽然可能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但也可以严重影响视力。

02

对比敏感度下降:白内障患者在高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下降尤为明显。

03

屈光改变: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核屈光指数增加,晶状体屈光力增强,产生核性近视,原有的老视减轻。若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一,也可产生晶状体性散光。

04

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内混浊或水隙形成,使晶状体各部分屈光力不均一,类似棱镜的作用,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

05

眩光:晶状体混浊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散射所致。

06

色觉改变:混浊晶状体对光谱中位于蓝光端的光线吸收增强,使患者对这些光的色觉敏感度下降。晶状体核颜色的改变也可使患眼产生相同的色觉改变。

07

视野缺损:晶状体混浊使白内障患者视野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损。

2体征

晶状体混浊可在肉眼、聚光灯或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具有其特征性的混浊表现。当晶状体混浊局限于周边部时,需散瞳后才能看到。

3晶状体混浊的描述及分类

1、晶状体混浊分类方法II

晶状体混浊分类方法II(LensOpacitiesClassificationSystem,LOCSII),是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资助的一项分类方法,用于活体白内障分类以判断晶状体混浊的范围和程度,广泛应用于白内障硏究、流行病学调査和药物疗效评价等。其方法是将瞳孔充分散大,采用裂隙灯照相和后照法,区别晶状体混浊的类型和范围,即核性(N)、皮质性(C)和后囊下(P)混浊,记录相应的等级。

LOCSII晶状体混浊分类标准

晶状体部位

混浊情况

分类

核(N)

透明,胚胎核清楚可见

N0

早期混浊

N1

中等程度混浊

N2

严重混浊

N3

皮质(C)

透明

C0

少量点状混浊

CTR

点状混浊扩大,瞳孔区内出现小量点状混浊

C1

车轮状混浊,超过二个象限

C2

车轮状混浊扩大,瞳孔区约50%混浊

C3

瞳孔区约90%混浊

C4

混浊超过C4

C5

后囊膜下(P)

透明

P0

约3%混浊

P1

约30%混浊

P2

约50%混浊

P3

混浊超过P3

P4

2、客观散射指数(OSI)

OSI(ObjectiveScatterIndex,客观散射指数)是欧卡斯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独有的参数指标,它能明确反映出屈光介质的混浊情况。通过OSI值的测量,可以对人眼白内障进行客观的分级分期,指导临床上对手术时机进行选择。区别于LOCSII,欧卡斯客观散射指数的测量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正常眼的OSI一般低于2,进展期白内障OSI在2~4之间,成熟期白内障OSI大于4。IOS>3,可建议手术。

对于PCO患者,通过OSI值还能从光学上检查出PCO对患者视觉的影响,并进行客观量化,指导PCO激光治疗时机的选择。

4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标准

晶状体核硬度的标准评价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用Emery核硬度分级标准。

※晶状体核硬度分级(Emery分级标准)

Ⅰ度:透明,无核,软性;Ⅱ度:核呈黄白色或黄色,软核;Ⅲ度:核呈深黄色,中等硬度核;Ⅳ度:核呈棕色或琥珀色,硬核;Ⅴ度:核呈棕褐色或黑色,极硬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epw.com/jbhyz/11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